帕皮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湃书单澎湃编辑们推荐的17本新书澎湃新 [复制链接]

1#
甲氧沙林液 https://m.39.net/pf/a_4618878.html

这是澎湃新闻思想新闻中心的小伙伴们在世界读书日推荐给大家的一份书单。一直与书为伴的编辑们,个人的阅读好恶是什么,阅读趣味又是怎样的?这份书单或许可以窥见一二,也希望能给读者们一些阅读参考。之后,我们还将会定期更新,为大家推荐更多有思想的好书。

《资本与意识形态》

托马斯·皮凯蒂/著亚瑟·戈德哈默/译,哈佛大学出版社,年3月

推荐人:

丁雄飞

推荐理由:

“每个人类社会都必须证明它的不平等是合理的。”这是六年前因为《21世纪资本论》一跃成为全球学术明星的托马斯·皮凯蒂,在他一千多页的新著里写下的第一句话。不同于用经济理论和数学模型(资本回报率大于经济增长率)呈现资本主义不平等的前作,《资本与意识形态》是一本结合了当代经验主义经济分析和传统政治经济学,受惠于法国长时段学派的全球政治-经济-社会史。通过检视历史上各个时代的不平等政权,皮凯蒂想要告诉我们,不平等并非自然事实,而是政治选择。尤其在今天西方的优绩制超级资本主义社会,婆罗门左翼和商人右翼结盟,不平等危机深重。皮凯蒂把他为当下开出的药方称为“参与式社会主义”:对富人的收入和遗产激进征税,以此来承担全民基本收入,同时在企业内部促使资方同劳方分享权力。主流经济学家自然觉得这是一派胡言、天方夜谭,马克思主义者也会认为皮凯蒂对“意识形态”的使用,乃至对社会主义和民主的想象都问题重重——谁是皮凯蒂的行动者?尽管如此,在方生方死的年阅读这本大书,或者仅仅浏览皮凯蒂在个人社交媒体账号公布的、他因新冠疫情而取消的纽约大学课程——“不平等政制:一部全球史”的课件,我们都会获益良多,虽然皮凯蒂终究不可能成为21世纪的革命导师。

《桑贝在纽约》

让-雅克·桑贝/著、绘任凌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年5月

推荐人:

方晓燕

推荐理由:

作为法国的国宝级插画大师,让-雅克·桑贝为很多人所知,却是因为他为《纽约客》杂志画了多个封面,因此从这本收录了这些封面插画的《桑贝在纽约》进入他的插画世界当是个很不错的选择。书中还收录了他与朋友、记者马克·勒卡尔庞蒂耶关于纽约的对谈,桑贝说:“那种身处高楼大厦之间,感觉自己很渺小的感觉,不会让我有压迫感,那就是生活啊,我倒是一直觉得很意外,人们好像总是意识不到自己其实是很渺小的。”

《看不见的爱》

埃里克-埃马纽埃尔·施米特/著徐晓雁/译,中信出版集团·中信大方,年9月

推荐人:

龚思量

推荐理由:

本书由施米特的五篇短篇小说组成,五个故事皆是围绕着“爱”这一主题来展开,而作者依靠其精彩的构思凸显出了“爱”的神秘莫测、变化多端。正如同许多读者表示的那样,施米特高超的写作技巧让人想起了欧·亨利与莫泊桑等大师。更加有趣的是,拥有法国高等师范学院哲学博士学位的施米特在本书的五个小故事中讨论了爱的背叛与忠诚、爱情的社会认同性、爱与身份、爱的相互性等一系列问题。在小说《狗》中,施米特更是巧妙地化用了列维纳斯的概念,让主人公表示从特殊的被爱对象的目光中重新找回了上帝。在后记中,施米特针对本书最后一篇小说《幽灵孩子》写道:“很明显,我们这个时代不堪忍受痛苦。我们可以在忍受痛苦的同时仍然感到幸福吗?对于这个问题,今天大多数的回答是否定的。”但是,如果我们回头再次阅读本书的《布鲁塞尔的两位先生》以及《狗》两篇小说,或许可以体会到正是那看不见的、难以名状的、甚至给人以痛苦的爱才成为了我们生活的支撑和幸福的源头。

《播种人:平成时代编辑实录》

马场公彦/著赵斌玮、幸丹丹/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年9月

推荐人:

顾明

推荐理由:

本书作者马场公彦是日本岩波书店的前总编辑,书名中的“播种人”源自岩波书店的社标,而这社标又取自法国画家米勒的《播种者》,寓意“思想文化的传播者”。读《播种人》的过程中,你会深刻体会到一个日本老牌出版社对于这一寓意的坚持。

全书分为三部分,有宏观方面的日本出版业概况、中日出版业的交流,有微观方面的个人出版生涯回顾。宏观方面,作者查阅了很多、很新的数据资料,分析了日本出版业的整体趋势,尤其是电子阅读、智能手机时代,他结合自己在岩波书店的工作经历,阐释了对传统出版业转型的思考。此外,作者也回顾了只做经典的文库本、旨在提高大众教养的新书等,这些由岩波书店带起的日本出版业特有的潮流。

微观方面,生于战后的马场公彦,也介绍了他进入出版社后与中薗英助等作家的交往,但作为一名学术图书编辑,他的兴趣更多在于战后日本与亚洲关系、中日关系的重塑,他给读者讲述了他负责的《现代亚洲的肖像》、《亚洲新世纪》以及东亚通史等的编辑经过。

年过六旬的马场公彦,在岩波书店任职的最后几年还在为应对数字时代推动成立新事业部。他并不认为数字阅读是洪水猛兽,相反,他看到读者的阅读行为和出版产业的构造在发生改变,但图书并没有消失,经过了年的日本出版历史,有些是不变、也是不可改变的,那就是:“身为一个持续创造出版物并将已出版图书在内容、数据两方面进行更新的内容制造商,必须坚持不懈地经营”。为了不丢失作为出版人的自尊与自信,他时常问自己诸如“你了解你出版社的出版物吗”之类的问题,无愧于“播种人”这一寓意。

《断代》

郭强生/著,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后浪,年6月

推荐人:

顾明

推荐理由:

这是近几年所读小说中最令我惊艳的一本。台湾地区作家总能在小说书写上,突破传统讲故事的苑囿,而找到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从早前的朱氏二姐妹、张大春,到骆以军,再到这位郭强生。和蒋晓云类似,郭强生也是长期离开文坛(去做剧场了)后再度回归,即获得多方赞誉——《断代》一出版,便被评论家们拿来跟白先勇的《孽子》相提并论了。小说情节复杂,时间线跳跃,作者在多个时空里来回穿梭,不停地转换叙述视角,主线故事之外还旁生出诸多支线,但读到最后你会发现,一个关键人物串联起了整个故事。而回看整本书,作者似有为台湾地区同志文化立传的意图,但最终却还是在描摹这世间为爱与世俗所困的人。郭强生的文字鬼魅,更添故事的悲凉;书中妙言警句不断(我看的是电子版,阅读器隔几页就会有提示:此句被多少多少人标记),是个人在朱天文《荒人手记》后读到的最好的书写同志的文学作品。

《与神作战:古代世界的无神论》

蒂姆·惠特马什/著陈愉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年2月

推荐人:

黄晓峰

推荐理由:

尚未读完,但是比较有意思。只是书名有点夸张,因为全书主要讨论的是古代希腊的无神论者,探究他们的思想、抗争以及所受的压迫。

开头部分描述古希腊无神论者所受的遭遇,作为中国读者,颇有时空错位之感,比如作者感慨:“我们默许一场语源儿戏:仅仅根据无神论者(atheos)在语源上是缺乏(a-)对神(theos)的感应的人,就把他们从人群中挑选出来。在这里,是否具备神感俨然成为一种识别标准。”(第5页)“历史久远的无神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权问题,即是否应当承认无神论者在现实生活中理应和其他人一样得到尊重和包容,并且可以不受打搅地度过他们的人生。”(第6页)

在第8章“对无神论的审判”中,作者介绍了多个因为持无神论主张而被审判的案例,不过也许是材料理解分歧的原因,总觉得这几位无神论的言论并没那么旗帜鲜明,但还是被判有罪且流放甚至处死。

相反,作为从小就接受辩证唯物主义学习的中国读者,对王充和范缜这两位无神论斗士,大约都耳熟能详,他们两位渎神的言论如此直截了当,甚至跟皇上及其智囊团对喷,最后也没啥事。而清代有些信奉宋学、不信鬼神的儒生,也不过被纪晓岚之流调侃几句而已。

无论古今,中国才是无神论者的天堂吧。

《莱昂内往事》

塞尔吉奥·莱昂内、诺埃尔·森索洛/著李洋/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年1月

推荐人:

韩少华

推荐理由:

吃了美味的蛋,就想认识一下那只下蛋的鸡。抱着这种心态去读的这本访谈录。

两位对话者分别是意大利导演莱昂内和法国影评人森索洛。莱昂内起初因为“镖客三部曲”名声大震,然而优秀的全球票房最初并没有给他带来相应的美誉,惟有法国《电影手册》杂志不遗余力地力推其“通心粉”风格的西部片。森索洛即《电影手册》的资深撰稿人。

莱昂内开始拍摄西部片的时代,西部片几乎已经走到末路,甚至连他自己在“镖客三部曲”之后,也以一部“西部往事”来终结“西部时代”。

一个旧的时代的逝去,与另一个新的时代的降临相互伴随。对莱昂内自己来说,是“镖客三部曲”与“往事三部曲”的承上启下,对今日的观看者来说,则或许就是眼睁睁看着身处其中的这个正在逝去的时代在旧日影片中的光临。铁路替代了马车,资本推开了牛仔,一个新的时代正在胶片中成型,而这个时代已然在新冠之下再次被验证已经正在离我们远去。

从访谈录中能看出,莱昂内和森索洛几乎无话不谈,不仅关于其电影、也关于其生活,不止坦承其思想、乃至吐露其情感。部分内容可能甚至有故意夸大事实之嫌。

在这本书正文最后一章,莱昂内透露了其夭折的电影《列宁格勒保卫战》的第一个镜头的计划:在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的乐音中,人群逐渐聚集……这其实并不存在的事物,是多么令人神往。阅读让人得以从时代中解脱,其乐趣或许也在于此。

《致命流感:百年治疗史》

杰瑞米·布朗/著王晨瑜/译,社科文献出版社·方寸,年3月

推荐人:

彭珊珊

推荐理由:

来自专业人士的科普。作者是一名军医和急诊科医生,目前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急救护理研究办公室负责人。英文原版问世于年,也就是年大流感爆发周年之际。作者复盘了一个世纪以来人类应对流感的努力。无论是去北极挖出年的尸体复活流感病毒,还是互联网时代利用数据预测流感趋势,人类的探索从未停止。尽管,我们至今没有找到真正有效的药物。

在新冠疫情的刺激下,近期有不少疫病史著作出版或再版。这些作品各有侧重,本书的重点在于流感的应对手段(“治疗史”)。作为急诊科医生的作者在叙事节奏上也紧凑明快,时常冷不丁甩出一些医学冷知识,但通俗易懂,适合休闲阅读。

年大流感影响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从全球经济到人类寿命、从各国秘密物资储备到医疗商业……其中一些后果在几十年后才显现出来。许多疫病史研究者写过类似的话——我们都知道过去的疫情会在未来重演,只是不知它在何时到来。如今,大流行已经发生,接下来的剧本会怎么写?思考过去也许能带来一些启示。

《使日十年:-年美国驻日大使约瑟夫·C.格鲁的日记及公私文件摘录》

约瑟夫·C.格鲁/著沙青青/译,社科文献出版社·甲骨文,年3月

推荐人:

彭珊珊

推荐理由:

-年美国驻日大使的日记及公私文件摘录。对研究者而言,是理解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日关系、乃至中日关系的重要资料;对大众读者而言,则可以看到一位“话唠”大使关于近代日本政治、社会的生动记录。

本书英文版出版于年,商务印书馆年曾出版中山大学已故历史学者蒋相泽先生的中译本(有删节),此次重译是由青年学者沙青青在年初版的基础上做更完整的翻译。初版保留了格鲁对美国国内政治人物的批评(主要是孤立主义者),但这些内容在后来的英文版本中曾被删去,此次新译也将其复原。

本书最大价值在于为观察当时日本局势提供独特的外部视角,可与日本国内的观察互为参照。新译本对诸多涉及日本近现代史的人物、事件做了注释,帮助读者了解记录背后的历史脉络。例如格鲁提到他参加日本宫廷聚会时,有一位“李亲王”找他搭话;注释说明这位李亲王其实是朝鲜王朝末代王世子李垠,他被伊藤博文接到日本留学,曾在名义上获得日本皇族身份。

格鲁发表日记时经过挑选和摘编,出版意在为美国当局处理战后局势提供参考,阅读时应心中有数。但这六百页日记和资料仍蕴含相当大的信息量,对关键事件如美日谈判过程、关键人物如近卫文麿等,都有详细的记录。

《记忆之场》

皮埃尔·诺拉/著黄艳红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年1月

推荐人:

伍勤

推荐理由:

新史学“记忆研究”的奠基之作《记忆之场》近日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再版。我在年第一次读到这本书,始终难以理解它的主编、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诺拉提出的“历史在加速消失”。然而处在年这一由灾难构筑的历史时刻,这句话却反复缠绕着我,它的内涵在这个复杂的历史现场愈发清晰起来。“记忆研究”提醒我们,当历史的见证人消失时,历史与记忆就不再浑然一体。事件在离开了它所发生的现场后,重新被人们用文字、声音、图像等媒介呈现出来,而经过再现的事件与历史真实永远有一定距离。人的记忆也在不同时空中不断地被重塑与修正,意义被不断叠加或删减,内涵逐渐空洞。然而,在今时此刻,与“历史事件的通货膨胀”同时发生的,是记忆承载力的大幅缩短。

《记忆之场》不仅仅为我们打开了从马赛曲到普鲁斯特的关于法兰西共和国的集体记忆,同时也标记了史学的认识论转向——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大历史”走向社会史书写。它也同时指向未来,警醒着我们:要把历史从记忆的圣殿中驱赶出来。

《剧变:人类社会与国家危机的转折点》

贾雷德·戴蒙德/著曾楚媛/译,中信出版社年4月

推荐人:

熊丰

推荐理由:

但凡在大学里受过基本的通识教育的人,大致都读过或者听说过贾雷德·戴蒙德的那本《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在书里,贾雷德·戴蒙德讨论了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问题:为什么小麦和玉米、牛和猪以及现代世界的其他一些基础作物和牲畜都最早出现在新月沃地,而不是其他地区?为什么是欧亚大陆人征服、赶走或大批杀死印第安人、澳大利亚人和非洲人,而不是相反?仅有数百人的西班牙征服者又是怎么征服并统治庞大的印加帝国的?大四时初读《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那种阅读的快感和思维的震撼时至今日依旧无法忘怀。

最近出版了戴蒙德的新著《剧变:人类社会与国家危机的转折点》。在本书中,作者先是回顾了自己儿时的一场悲剧——“椰林俱乐部大火”(年,波士顿椰林俱乐部突然大火,导致了人丧生),戴蒙德从自己作为外科医生的父亲口中了解到这一悲剧的细节,并且亲身体会了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对遇难者家庭和幸存者造成的苦痛和折磨。戴蒙德长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