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皮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第一章生前身后至圣先师与革命导师 [复制链接]

1#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生前身后”,涉及到对一个人物立言、立功、立德等方面的评价和定位,历来为人所看重。孔子和马克思生前,在当时各自时代都已是“圣人”抑或“伟人”,可谓轰轰烈烈、声名赫赫;去世后,他们的思想对后世影响甚大,或传颂千古、化育天下,或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甚至影响和改变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和方向。一说起孔子,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至圣先师”;一谈及马克思,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革命导师”。

孔子画像马克思像

马克思在文庙初见孔子后,一直在忙着整理自己以往的手稿和笔记。他一生写了不计其数的笔记手稿,仅《巴黎笔记》就是9册之多,想要把他们整理出来,还真费心耗时。

这天,正在整理着,突然一份手稿上的两个字,赫然映入了他的眼帘,这两个字是“孔子”。那是他抄写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卡贝的一段话:

“你们这些反对集体制的人……就让我在你们面前询问一下历史以及所有的哲学家吧:请听!我不来对你们谈及许多实行过财产共有制的古代民族!也不来谈及希伯来人……埃及的祭司、米诺斯……莱喀古士和毕达哥拉斯……孔夫子和琐罗亚斯德,最后两人之中,前者在中国宣布了这个原则(即“财产共有制”),后者在波斯宣布了这个原则。”

读着这段话,马克思不禁想起了与孔子的文庙之会,会心地笑了:“孔老先生虽然是近古时代的人,但他的思想确实前卫,竟然和我想到一块去了,真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

其实,上次与孔子一见,虽然谈了一些内容,但马克思有一种一见如故、意犹未尽之感。他内心感到,孔子是一位沧桑老人,是一部智慧大书,仅靠以往文献上的只言片语,仅靠匆匆一面之交,难以了解他、读懂他。马克思想再见见孔子,深谈一次,深交一层。

“马中哲,请给文庙的孔子送一个请柬,看到什么时候有空,邀他到我这里一叙,也算是给他一个回拜的机会。”马中哲是马克思新骋的秘书,大学刚毕业,不仅德文好、中文好,而且人也勤快机灵,还刚好姓马,马克思一眼就喜欢上了他。

“好嘞!”马中哲利索地答应着。

“孔子是个好礼之人,请书要写得有文采一些。”马克思专门嘱咐道。

马中哲真是一个“笔杆子”,不一会就把请书呈到了马克思面前,只见上面写道:

孔先生台启:

上次文庙会面,一见如故,时时记念。近日收到家乡波尔多瓶,想与先生共饮畅谈。不知先生何时有余暇,到寒舍一叙。马克思敬邀

马克思看了,正是这个意思,就说:“送过去吧,要注意礼节。”

文庙中,孔子正与弟子围坐一起,讨论《论语》中有关观点的现代性解释问题。

孔子正襟危坐,手抚须髯,神态淡然,不急不徐地说道:“前一段,我到各地去遛达遛达,发现一些现代人质疑、批评《论语》中的一些观点,特别是拿‘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作为靶子,骂这些观点是封建糟粕、文化遗毒。特别是一些女权主义者,说我歧视女性,言辞十分激烈,狠不得把《论语》一书都烧了,把我孔丘给鞭尸扬灰。”说完,边苦笑边摇头。孔子名丘,字仲尼。在古代,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而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可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名。

子路跟随孔子时间最长,性格也最为暴烈,一听这话一下子站了起来,气愤地说道:“这些现代人,哪知道老师说这些话的背景,哪知道老师说这些话的用心,不明就里,上来就批,真是不可理喻。我要是遇到这样的人,我先把他暴打一顿再说。”

孔子一听子路这样说,面有愠色,厉声怒喝:“由,不得无礼,不得造次,给我坐下。”“由”是子路的字。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既谦虚好学又能举一反三。他看大家都沉默不说话,就鼓起勇气说道:“老师经常告诫我们,‘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我们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要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现代人的思想与我们古代人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应该先对现代人作一番调查了解之后,再做好有关观点的解释。这也是老师所倡导的‘恕’之道吧。”

孔子边听边沉思,沉吟良久叹道:“可能,我们的观念主张也不一定全对,我们也要自反思啊。颜回说的这一层意思也很道理。”颜回,字子渊。

说话间,有人来报,马克思的秘书马中哲来送请柬。

孔子拿到请柬一看,是马克思邀请自己到马府一叙。他合上请柬,想起与马克思的初次见面,也有一种惺惺相惜之感,爽快地答应说,明天早饭后就到马府,并写了回柬交由马中哲。

孔子继续与弟子们讨论起来。

次日,孔子吃过早饭,洗漱完毕,穿上长袍,着实把装束整修了一番,尔后,叫上子路、子贡、颜回等人,乘坐轻便小轿向马府而来。他向来主张“出门如见大宾”,这次出门就是要见“大宾”,他重视的程度可想而知了。上次在文庙与马克思初见后,孔子了解了马克思的人生经历,找了几本马克思的著作认真作了翻看,感觉马克思一生坎坷、充满波折,他的学说主张内涵广博、自成一家。他心想,如果在自己那个年代,马克思也应该是百家争鸣中的一家,大家应该叫他“马子”,感觉又不太好听,一笑而已。

马克思早早就在马府门口等候,看到孔子的轿子落下,亲自掀起轿帘迎接孔子。孔子连忙道:“失礼,失敬。”

孔子抱起双拳要作揖,马克思伸出双手要握手,两人看到这个尴尬的场面,不觉都笑了起来,然后挽起双手一同进入马府内。走出屋内,马克思笑问道:“孔先生,您看是要跪坐蒲团,还是要坐椅子?”孔子一看,屋内不但有椅子,还有几个蒲团,看来马克思是作出了精心的准备。

孔子也笑着说:“我们也不能当冥顽不化、抱残守缺的老古董,还是与时偕行吧。”说着拉了一把椅子,与马克思相对而坐。

马克思率先说道:“上次文庙拜访,自感一见如故。我查阅了您的一些资料,感觉我们虽然生于不同时代,但种种人生经历有许多相似之处。”孔子一听,眼睛一亮道:“是吗?”

“我看我们之间有‘三同’,或者叫“三相似”。”马克思十分断定地说。

“说来看。”孔子回应道。

“第一同,我们俩在好学苦学上很相似。”说着,马克思从桌子上拿起了一本《论语》。

“这本书里,记载了不少您好学苦学的名句和事例。您‘十有五而志于学’,您15岁的时候立下学道的志向。‘子入太庙,每事问’,您本来是礼的专家,但还能够做到‘每事问’,反映了你谦虚好学的态度。‘三月不知肉味’,反映了您对音乐的追求达到了的痴迷程度,甚至进入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求知佳境。直到晚年依然‘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真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啊!您还被孟子评价‘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您是一个您之前中国历史文化年积累之大成的人,就像奏乐时先以击打钟镈开场、再以敲击玉磬收尾一样完完整整。”马克思口才好,说起来涛涛不绝。

孔子听得有些不好意思,面带谦逊的神色说道:“‘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吾不试,故艺”,我小的时候家里穷,又没有被举用做官,所以必须要学好多东西,这样也有饭吃,也才能出人头地啊!‘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在好学方面,确实能和我相比的人不多。”

说这话的时候,孔子流露出自信的表情,眼前又呈现出他以前勤奋苦读的场景。春秋的时候,纸张还没有出现,人们通常把字写在竹简上。所谓竹简,就是把竹子削成一片片的,再把上面的青皮刮去,用火烘干后,才在上面写字。由于竹简有相对固定的长度与宽度,一根竹简上只写多则几十字、少则八九字的一行字,通常一部书需要许许多多的竹简,这些竹简用极为结实的牛皮绳按顺序编联起来,这一过程被称为“韦编”。孔子到了晚年,才开始研读《易经》。这部古书艰涩读懂,孔子下了很深的功夫,以致于把串联竹简的牛皮绳磨断了好几次。

“您不但成就了一段‘韦编三绝’的佳话,还留下了许多学习名言。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圣人无常师’等等,这些都都成了劝学之良规了。”马克思的记忆力真好,说起《论语》中的名言名句信手拈来,其实这本书他才看了两遍而已,称他过目不忘也不为过。

孔子见马克思用溢美之词表扬自己,觉得很不好意思,说道:“在学习上,其实您比我刻苦多了,您是那种‘天才天赋+勤奋努力’的人,这也造就了您这个‘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巨匠。你的后继者列宁曾评价,马克思的学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您的那句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不知激励了多少人成长成才。”

不等马克思反应,孔子回头给颜回说:“把《资本论》拿过来。”颜回听后,赶快把这本书从包里拿出来递给孔子。孔子拿着这本厚重的书说:“我听说,为了创作《资本论》,您阅览了从古代到您那个时期的各种著作,涉及哲学、历史、法学、文艺以及数学、物理学、机械学、土壤学、细胞学、生理学、农业化学等领域,至少在本以上。您几乎一辈子都重视学习外国语,精通十多种古代和现代语言,能够流畅地用拉丁语会话,熟练地用德、英、法三国文字写作。这一点上,我实在是不能和您比啊,我最多只掌握了两三方言而已。”

马克思听到这里,叹了口气说:“我这也是没有办法,我要和敌人、论敌斗争,就必须掌握比他们更多的知识、理论和事实,甚至掌握更多的诗句、俚语和笑话。这样,论点才能更鲜明,论据才能更充分,论证才能更有力,也才能更生动、更幽默、更有文采,把语言化作一把无比锋利的剑,直刺敌人的要害,让他们没有反驳之力、反手之功,心惊胆寒、甘愿认输。”

时间回到年的6月份,伦教市中心,古罗马柱式建筑的大英博物馆规模庞大、气势雄伟。此时的马克思,获准在大英博物馆图书馆进行阅览和写作。在此后的许多年时间里,他每天上午9时至晚上7时,在图书馆学习10个小时,阅读堆积如山的文献,摘录各种文献的要点,因常年在一个固定座位上读书,并有用脚在地上摩擦的习惯,久而久之竟然在地上磨出了一道足迹,被称为“马克思的足迹”。

马克思很快把思绪从过去拉回来,显得十分兴奋地说:“第二同,我们俩在人生经历上有一点很相似,你是‘丧家之狗’,我是‘被驱逐者’。”

孔子一听,觉得这一“同”,悲壮中又充满趣味,兴致也提上来了,快速说道:“这一‘同’有点意思,说来听听。”

马克思也跟着笑了起来,说道:“这一‘同’,还是各自讲更为准确、详尽。我先来说吧。”

马克思为了革命事业和无产阶级的解放,献出了全部时间、精力和智慧,而且牺牲了地位、财产和全家的安宁。他毫不掩饰地对普鲁士专制政府进行抨击,对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剩余价值进行揭露,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命运作出预言和科学论证,这也招致一切反动势力对他的联合围剿。他不受当政者的欢迎,甚至被祖国抛弃,到处避难流亡,自称是“世界公民”。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这样描述:“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是专制政府或共和国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在马克思一生中,曾四次被驱逐出境。

第一次,年2月被法国政府驱逐。年10月底,马克思离开祖国德国来到法国首都巴黎。从年夏天起,他积极参加当地一家报纸《前进报》的工作,使该报逐渐具有共产主义性质,成为了宣传革命民主主义立场和讨论各种尖锐社会问题的重要阵地,《前进报》也因此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和反动报刊的攻击。当时的法国《地球报》写道:“这个报纸比第一次革命时期任何一种法国小报都坏。”年末,柏林当局要求法国基佐政府封闭报馆,驱逐编辑人员,并把马克思列为应该驱逐的第一批人员。年12月28日,报纸出版最后一期停刊。年初,马克思接到法国政府的驱逐令,限他“必须在24小时内离开巴黎”,最后他被法国政府派流氓殴打、驱逐出境。

第二次,年3月被比利时政府驱逐。年法国巴黎爆发“二月革命”时,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年3月1日,法国临时政府向马克思发生邀请信,盛赞马克思“为神圣事业和各国人民的友好事业而斗争”的精神,衷心欢迎这位“勇敢而正直”的自由之友重返巴黎,“暴政把您放逐,自由的法兰西向您……敞开着大门”。马克思接受了邀请,准备奔赴法国。这时的比利时也出现革命形势,比利时王国政府一方面放出“民主”空气,一方面把大批民主主义和共和主义者投入监狱,这种政治迫害很快落到当时担任布鲁塞尔国际民主协会副主席的马克思身上。3月3日下午,比利时政府下令马克思必须在24小时内离境,随后还把他逮捕入狱,第二天被释放后匆忙离开布鲁塞尔前往处于革命高潮的巴黎。

第三次,年5月被德国政府驱逐。年4月,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回到普鲁士科隆,直接参加革命,并创办了代表无产阶级观点的《新莱茵报》。很快,几乎所有编辑或遭到司法逮捕,或遭驱逐出境。5月16日,马克思接到普鲁士当局的驱逐令。

第四次,年8月被法国政府驱逐。年6月13日,法国巴黎人民举行和平示威,被波拿巴政府用武力镇压下去,并开始对革命者进行大规模迫害,这种迫害很快波及到马克思。7月19日,法国反动政府要求马克思全家从巴黎搬到气候潮湿、疟疾流行的摩尔比亚省,马克思坚决拒绝,僵持一个多月后,反动政府再次下达“二十四小时内必须离开巴黎”的限令,马克思被迫离开巴黎前往伦敦。从此以后,伦敦成了他永久的流放地。

这些被驱逐的种种非难、艰苦,甚至连基本生活都成为问题,而且一次次面临生命危险,如果放到一般人的身上,可能早就屈服、放弃了,但马克思却好像讲述别人的故事,非常镇静、从容。他从未屈服,革命志向从未改变,革命斗争更加昂扬。虽然科学的入口处如同地狱的入口处,但是出于对真理的捍卫,他根绝一切犹豫和怯懦,始终无怨无悔,保持着坚守真理的意志和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孔子在旁边,听得是惊心动魂,

他看了看孔子,平静地讲述道:“德国首相俾斯麦曾托人向我游说,劝我采取‘现实的’态度,放弃革命立场,为资产阶级服务,或者至少不要坚持激烈的反对立场。但这一切都是枉费心机,‘不管遇到什么障碍,我都要朝着我的目标前进,而不让资产阶级社会把我变成一架赚钱的机器。’”

马克思讲着讲着,情绪有些激动起来。他站起身,指着墙上的两张照片,一张是他和夫人燕妮的照片,一张是马克思、恩格斯和马克思三个女儿燕妮、劳拉、爱琳娜的合影,声音也有些哽咽地说:“我不得不利用我还能工作的每时每刻来完成我的著作,为了它,我已经牺牲了我的健康、幸福和家庭。我嘲笑那些所谓‘实际的’人和他们的聪明。如果一个人愿意变成一头牛,那他当然可以不管人类的痛苦,而只顾自己身上的皮。但是,如果我没有全部完成我的这部书(至少是写成草稿)就死去的话,那我的确会认为自己是不实际的。”

孔子看到此时马克思,泪水已经从他的眼中流出,毕竟在他的内心深处,他对不起他的妻子、女儿,他不但没有给她们带来富足的生活,甚至连最起码的安定也没有给。但他很快擦干了眼泪,坚定地说道:“我已经把我的全部财产献给了革命斗争。我对此一点都不感到懊悔。相反地,要是我重新开始生命的历程,我仍然会这样做。任何的科学批评的意见我都是欢迎的。而对于我从来就不让步的所谓舆论的偏见,我仍然遵守伟大的佛罗伦萨人的格言: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吧。”

说这句话的时候,马克思眼光看向了门外,看向了房顶上方的天空。那眼光,果毅而深邃;那天空,广阔而深远。

孔子本是一个性情中人,这几天,他了解了一些马克思的人生遭遇,没想到,马克思的一生比他想像的更加曲折、更加艰险、更加悲壮,禁不住失声痛哭起来。这痛哭,是同病相怜的哭,更多的是为马克思,还有一些是为他自己——一个被人称为“丧家之狗”的自己。

孔子是一位传道者,他的“仁爱”思想是有良知、有社会责任的思想家的思想。他一辈子周游列国、四处游说,宣传他的思想主张,替统治阶级操心,梦想恢复周公之礼、安定天下百姓。孔子所处的是“礼坏乐崩”的时代,统治者特别是诸侯国的执政者大多想的是如何富国强兵、称王称霸、为所欲为。而孔子倡导的是周礼,推行的是“仁道”“王道”,不是这些诸侯们想要的“强道”“霸道”。他到处碰壁,响应者了了,一生颠沛流离、郁郁不得其志,纵有弟子三千,仍像一只惊慌失措、无家可归的“丧家之狗”。《史记·孔子世家》记载: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如丧家之狗。’子贡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一次孔子到了郑国,与弟子走散,呆在城墙东门旁发呆。郑国有人对子贡说:“东门边有个人,他的前额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膀像子产,不过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看他那悲惨的样子,就像一条‘丧家之狗’”。子贡把这话原原本本学给了孔子,孔子很坦然地笑着说:“把我的外表说成这样,实在是夸过头了。不过说我像条‘丧家之狗’,确实是这样!确实是这样!”他自己都承认自己是“丧家之狗”。

“‘丧家之狗’,这个绰号挺形象、挺有意思的。当时您有这么悲催、这么落魄吗?”马克思不觉哈哈大笑起来。

孔子却笑不出来,正色说道:“其实,我这一生都不得志,我的政治抱负没有得到太多施展的机会。我给您算两笔账:第一笔账,我先后到过鲁、卫、陈、周、齐、宋、曹、郑、蔡、楚等国,给我官当的只有鲁、卫、陈3个国家,占我所到国家的三分之一;第二笔账,我在鲁国从中都宰做到大司寇前后4年,在卫国两次作官前后7年,在陈国做官3年,一共14年,我活了73岁,做官时间占了一生的五分之一。”

站立旁边的子路忍不住插话道:“马先生,我给您讲个事,公元前年,那一年老师63岁,他带我们离开陈国去蔡国,半路上被人围困,粮都断了。当时我很不高兴,很愤怒地对老师说,‘君子亦有穷乎?’君子也有走投无路的时候吗?老师回答说,‘君子固穷’,承认君子也会遇到困境。老师做官的时候,他的政治理想每每与当政者发生碰撞和冲突,不是被赶走,就是失望的离开。每每遇到挫折的时候,他也为自己的艰难处境发出哀叹,‘道不行,乘浮桴于海’,其悲愤之情溢于言表,甚至认为天下‘泰山将颓,梁木将折’。”

马克思身后的马中哲领悟力极强,他听到这里,旁若无人地发出感叹:“思想连接梦想,理论蕴含理想。真正的思想,往往是超越现实的、不为人所理解的。真正的思想者,常常是孤独寂寞的,在世的时候没有多少人能够理解他、接纳他,甚至还要打击他、迫害他。这或许是因为,‘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世界上最有力量的那个人是最孤独的那个人’(易卜生语)。”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