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皮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苏州河北岸的一出戏有感于电影八佰 [复制链接]

1#
北京看白癜风比较好专科 http://pf.39.net/bdfyy/bdfzj/

“八百壮士”在历史上本是蒋介石政府拿八十八师五二四团一营的人命演的一出戏,希望能够在布鲁塞尔召开的九国公约会议里,争取到国际社会的同情,以此制裁日本侵略者。

而根据这出“戏”改编的电影《八佰》,则将镜头聚焦在那些看起来最无足轻重的底层士兵身上,并试图通过他们在几场战斗中的表现串联起当时的全部人物和事情始末,尽可能地刻画还原出一段历史经过。不过导演管虎没有照搬照抄其他红色主旋律电影里那些人人都烂熟于心的内核来重复:为了山河无恙,战士们奋勇杀敌,无所畏惧——因为神一般的英勇根本不是本片的主题,有血有肉的鲜活生命和怕死的人性才是!

所以《八佰》绝对不是一部看后让人觉得解恨或者舒爽的抗日题材影片。它从一开始便直面着死亡:故事开场就弥漫着一股地狱的气息——全景镜头下,黄浦江远岸的上海,几股浓烟正直冲云霄,被炸成残缺的楼宇在风雨中摇摇欲坠,对这些毫不知情的三个新兵蛋子,端午、堂弟小湖北和他们的叔叔,仍旧带着大上海的美梦跟随湖北保安团的大部队穿过葱郁的玉米地急行前往上海增援;大广角镜头间,旧上海的马路上尽是焦黑的弹坑,堆叠的断壁残垣,好奇的端午在废墟间攀爬行走,却与日军不期而遇。他仓皇喊着部队逃跑,拉着亲人四处躲避,但还是会猝不及防溅一身被日军割喉的战友的鲜血;模糊的远景镜头中,唯有国民党军官“开枪”的命令和国军士兵哀嚎求饶清晰可闻,这些幸存者们被强行贴上了“逃兵”的标签,在自己同胞的枪口下永远失去了辩解的机会。

端午不得不放开一名奄奄一息士兵求助的手,和小湖北继续跟着叔绕路躲藏,却在机缘巧合下收编进了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特写镜头里,叔趁着修外围工事的机会混入逃难人群的队伍通过了垃圾桥,以为自己能挤进租界的他却落入日军手里,绑在木杆顶端当众凌迟,只能拼尽最后一点气血对着四行仓库里的端午喊话交代遗言……

死亡在士兵面前近距离赤裸裸地呈现着,没有加任何粉饰,所以“人会怕”变得情有可原:跟过老张、老闫这些大军阀的老铁在日军第一日攻打四行仓库时仍然吓得躲在麻袋下,即使被羊拐嘲笑“瓜怂”也无所谓;老算盘一再强调自己是个文职参谋,只会打算盘,连抽签去修补塌方也要作弊;从来没有开枪杀过人的端午,虽然恨日本人杀了自己的叔,但真的要拿起枪杀日本人时,他还是下不去手,反而恳请军官朱胜忠能放自己和弟弟回家种地;信誓旦旦要参军的三个学生兵,见到血肉横飞的场面嚷嚷着要回家,其中一个甚至连逃跑都忘记,蹲在原地被炸得肠穿肚烂;还有不少士兵为了逃离战场,当众发疯。

正是这份布满屏幕的“怕”,让“残忍”一词在坚守四行仓库的四天时间里表现得愈发令人注目:不长眼睛的子弹和手雷会从破碎的仓库玻璃窗里钻入,随意穿透国军的身体,带出一股股血柱;敌人会趁着夜色通过云梯和河道,偷偷潜进仓库发动袭击,手起刀落;坦克和铲车总是会在白天出动,坚硬的铁皮铠甲明目张胆地撞击仓库的墙体,一点都不担心国军发射的普通枪弹的威力——四行仓库里有一处被开辟出来,整齐码放着士兵们的尸体。

而仓库里的国军还在一层层地上去战斗,一层层地倒下,又一层层地死去,浮尸累累。不断地突然死亡也许早已令人麻木,所以鲜活的生命选择义无反顾地慷慨赴死才会如此令人为之动容:为了能够撕裂敌人的“铁皮阵”,粉碎敌人炸墙的计划,士兵陈树生在胸前绑好手榴弹,跑到窗前拉响引信,纵身跃进日本兵的铁皮下。爆炸声起,巨大的气浪带着破碎的人体将一群日军炸飞。

于是机枪连的士兵绑上了弹药,一个接一个跳下去,还有很多士兵也加入其中——国军死前最后的呐喊和日军死时的呻吟在苏州河北岸上空久久挥之不去;四行仓库最高指挥官谢晋元得到童子军杨惠敏送来的国旗后,决定在顶层举行升旗仪式。为了能护住旗子不倒,面对敌机的猛烈进攻,一班一班士兵按命令冲上前救战友护旗杆,连老铁也忘记了害怕,拿起高射机枪,向天空拼命扫射;端午在临死前终于学会端起枪瞄准,还打碎了日军一架飞机的玻璃窗……

但这出惨烈的戏只在苏州河北岸上演,不过是为了给南岸的租界里,那些外国记者和中国同胞看的——影片成功的将血腥与优雅融合在了一起:灯火通明,歌舞升平的南岸戏份不多,却完全是另一副景象。戏照唱,舞照跳,麻将照打,北岸的炮火似乎离他们很遥远,远到可以让他们心安理得地“看戏”,肆意押大小,猜测战争局势。他们“固着”在自己舒适的生活框内,或做点小本生意艰难求生,或呆在家里闲话家常,或不断呼唤民众募捐。

导演的影像波澜不惊,冷静而克制。只是镜头偶尔扫过南岸边:有一群中国人大晚上听到端午在水里的呼喊,马上自发敲锣、用车灯光提醒仓库内的士兵,有日军偷袭;有一群中国人时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