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在二战末期推出的全新武器,V-1和V-2火箭的价值并不在于它对盟国造成了多大的伤亡,而在于它们的出现宣告着战争史上的导弹时代已经来临,潘多拉的魔盒就此打开了。
年6月13日,一道闪亮的火焰划过法国北部小镇埃斯丹(Hesdin)的夜空,向着海峡对岸的英国飞去。在10分钟的飞行过程中,英国的海岸雷达站和海军巡逻人员都发现了它的身影,但他们并不知道这个发出巨大轰鸣声的火焰怪物到底是“何方神圣”。
很快,这道火焰飞到了伦敦附近的达特福德市(Dartford)上空,然后一头扎向了田野之中,耀眼的火光冲天而起,巨大的爆炸声响彻四野。第二天,纳粹德国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得意洋洋地向国民宣布:帝国最新式的毁灭性武器——V-1火箭已经成功轰炸了伦敦,几个月内伦敦就会彻底变成一堆废墟和瓦砾。
德国和英国的老百姓在这一天第一次听到了V-1火箭这个名字,这才知道这是一种无人驾驶的飞行炸弹。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使用巡航导弹,战争之神的脚步也就此跨入了导弹时代。
对于V-1火箭这种武器来说,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用。在年底,英美盟军已经掌握了西线绝对的制空权,德国轰炸机已经无力升空轰炸英国本土,V-1火箭成了纳粹最后的救命稻草。
在年6月到年5月间,纳粹德国一共向英国发射了1.05万枚V-1火箭,其中除去坠毁、偏离目标和被盟军拦截的,大约有枚V-1火箭飞到了伦敦地区一,共造成名英国平民丧生,17.69万人重伤。
如果再加上V-2火箭造成的损失,两种火箭一共造成英国3.5万名平民伤亡。而在年到年的不列颠空战中,德国空军出动了3个航空队多架作战飞机,对英国本土进行了9个月的战略轰炸,才给英国造成了14.7万人的伤亡。
而V-1火箭是无人驾驶的,它即便中途坠毁损,也不会造成人员和资源的大量损耗,这样的性价比在二战中还是比较高的。
实际上,V-1火箭的作用还不只是造成伤亡这么简单。由于德国空军的轰炸很容易预警,因此在不列颠空战中,英国老百姓在防空警报响起后,有足够的时间躲藏到防空洞中,英国正常的军工生产并没因空袭而打断。
而V-1火箭就不一样了,它从西欧大陆飞跃海峡到达伦敦,只需要10分钟左右的时间,而且它弹体很小,又都是在夜间发射,想要发现它非常困难,预警难度极大。
所以,很戏剧性的一幕在年底年初出现了——在大空袭时期都能坚持生活和工作的伦敦市民被迫在盟军开始大反攻的时候撤离自己的家园,大约有万~万名伦敦市民迁往英国其他地区。
此后,人员的大批撤离造成的恶果开始显现,英国军事工业的产量迅速减少了1/4。此外,为了反火箭袭击,英国不得不调整了防空部署,将大约25万军人和民兵投入和V-1火箭的作战中,大约门高炮和数百架战斗机被从法国前线调回英国本土,牵制了盟军大量的有生力量。
由于轰炸的效果不明显,英国针对V-1火箭设置了两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海峡上空的英国战斗机组成。这在当时是最有效的手段,但是难度也相当得大。V-1火箭飞跃海峡的时候,速度大约是千米/小时,和英国主力战斗机“喷火”(千米/小时)和“飓风”战斗机(千米/小时)的最大速度大致相当。
然而V-1火箭飞跃海峡之后,它的时速会增加到高达千米/小时,大大超过了英军战斗机的飞行速度。换句话说,英国战斗机必须在V-1火箭飞跃海峡的6分钟时间完成拦截,一旦超过这个时间,战斗机即便发现目标也无法追踪。为了拦截V-1火箭,英国空军飞行员不惜一切代价地提高飞机的速度。他们拆除了飞机上所有的装甲和多余的部件,甚至连后视镜都去掉了。
如果说V-1火箭是巡航导弹的鼻祖,那V-2火箭就是弹道导弹的先驱了。从年到年的8年时间里,以多恩伯格和冯·布劳恩为核心的德国火箭研发团队进行了多次测试,包括A1、A2、A3和A5(A4就是V-1火箭)。
前几个系列并不是很成功,只有后来的A5技术相对成熟,并在年10月3日发射成功。当天晚上,多恩伯格在庆祝会上宣称:“我们利用火箭进入了太空,这是宇宙航行的曙光。”然而纳粹对科技价值的判断很简单——能否应用于战争。
年7月7日,希特勒在空军元帅赫尔曼·戈林的陪同下,在东普鲁士的“狼穴”中接见了多恩伯格和布劳恩博士,并且观看了导弹发射的纪录片。希特勒对火箭的研究进程相当满意,当场授予布劳恩博士名誉教授的头衔,并且下令加大投入。
随后,A5火箭开始量产,但由于盟军大规模的空袭和物资的短缺,直到年秋天A5火箭的产量才达到一定的规模。年9月6日,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正式将其命名为V-2火箭(复仇者2型),并且开始使用这种武器袭击伦敦。
从年9月6日到年,德国一共发射了枚V-2火箭,其中枚用于攻击英国本土,枚用于攻击比利时的安特卫普、布鲁塞尔和列日等盟军控制的重要港口和物资集结点,其他多枚V-2火箭被用于训练和进一步的研发实验。
客观地说,V-1和V-2火箭确实是威力巨大的划时代武器,也达到了一定的战术效果,但是纳粹希望依靠它们扭转战局却是痴人说梦。作为战术武器使用,V-1和V-2火箭虽然是导弹武器的鼻祖,但受当时的技术条件所限,它们无法对点目标进行精确打击;如果作为战略武器使用,它们出现的又太迟,对盟国造成的伤亡又不可能发生有决定性的影响。
毕竟当时英美两国已经在欧洲战场伤亡了数百万人,不可能因为火箭武器造成的几万伤亡而停止战斗。值得一提的是,在二战行将结束的时候,美苏两国开始为争夺德国的火箭技术而明争暗斗。
按照雅尔塔会议的约定,V-2火箭的基地和工厂被划入了苏军占领区。可美国人根本没将纸面协议当回事,抢先派出部队进入火箭基地,用节车皮和13艘轮船将多枚完整的V-2火箭和生产设备抢运一空。
等苏军部队进入工厂后,这才发现最有价值的技术设备全被美国人拿走了。更重要的是,美国军方成功说服了“V-2火箭之父”冯·布劳恩博士,他带领着名德国科学家和大批技术工人向盟军投降。之后,这些人大多获得了美国国籍,为美国战后的导弹研制工作做出巨大贡献。
年,冯·布劳恩博士出任美国陆军导弹局发展处处长,他为美国研制“丘比特”火箭和“潘兴”中程导弹做出了巨大贡献。年5月25日,美国宣布实施“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冯·布劳恩成为总统空间事务科学顾问,分管“阿波罗”工程。
年7月16日凌晨4时,冯·布劳恩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的发射控制室发布了倒计时命令,3天之后,“阿波罗”11号飞船在月球成功登陆。苏联方面的收获虽然没有美国大,但也不是一无所得,他们在占领区也招募到一些德国科学家,并缴获了部分完整的V-2火箭,斯大林下令把其全部带往苏联。
年,苏联仿造V-2火箭研制出了本国的R-1导弹,并且在伏尔加河下游建立了导弹工厂,名噪一时的“飞毛腿”(R-11)战术弹道导弹就是在V-2火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