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让白斑告别 http://m.39.net/yldt/a_6146717.html当前,绿色转型成为各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际竞争的新领地,气候变化和环境治理问题成为国际合作的重要抓手,为有效应对全球变暖的挑战,“后疫情时代”国际间对话交流和国际合作至关重要。
9月7日,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欧盟中国贸易协会联合主办的第八届欧洲论坛于布鲁塞尔和上海双会场连线同步举行。本次论坛主题为“中欧双碳合作:开放共享,奔赴净零未来”。来自中国和欧盟*商学界的决策者、企业家和专家学者们就“碳中和”、全球环境治理、绿色金融、可持续复苏等领域的合作展开深入探讨。
未来30年中国的双碳投资总规模将超百万亿元
年,中国和欧盟正式建立气候变化伙伴关系。此后,双方在能源与气候领域的合作不断加深。自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欧双方并没有停止沟通合作的步伐。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管理学教授汪泓首先在致辞中指出,实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需要多方携手深度合作。中国和欧盟同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互为重要经贸伙伴,也都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行为体,在实现“双碳”目标方面,双方有巨大的合作潜力与共同利益,拥有广泛的共识和广阔的合作空间。
她表示,近年来,中国采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能提高能效、增加森林碳汇、建立市场机制等*策措施,在*府和产业界共同努力下,再生资源利用、储能、电动汽车等双碳相关产业发展迅猛。同时,绿色技术、绿色金融、绿色环保产业同市场的平台也得到建立,碳交易市场亦蓬勃发展。
“到年,中国植树造林在全球比重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占25%左右,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十年前也累计下降了34%。实际上产业的变革、技术的不断完善,提升了我们对双碳发展的要求,光电以及风电、光伏发电等绿色电力装机容量和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数量。“汪泓指出,在未来的三十年,中国的双碳投资总规模将超过百万亿元,且中国是有相当大的潜力市场,是具有很大的购买力。
而作为世界“碳中和”事业的先锋,欧盟减碳行动起步较早,且具备相关技术优势。欧盟的绿色技术产业领先全球,新能源、可持续农业、氢能源、核聚变等低碳技术创新也走在世界前列。
欧盟中国贸易协会会长JochumHaakma表示,当前,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欧盟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新冠肺炎疫情并没有阻碍双边的经贸合作。疫情期间,中欧双边经贸需求依旧旺盛。中欧商品贸易额在年达到亿欧元,在年超过亿欧元。年前半年,欧盟对华投资额上升15%。年,中国对欧洲的直接外商投资从65亿欧元上升到90亿欧元。
他强调,中国对欧洲的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能源、基础设施、消费品和汽车等行业,中国风能、太阳能产业的相关产品出口也位居全球前列,这对于推动欧洲的减碳事业具有重要作用。
“中欧是合作伙伴不是对手,合作远大于竞争”
那么,中欧绿色合作可以在哪些方面展开双碳合作?
对此,中国驻欧盟使团临时代办王红坚认为,绿色合作是中欧关系的重要内容,做大做强中欧绿色合作,离不开健康稳定的中欧关系,重要的是做到坚持中欧关系的正确定位、确立气变责任的理性认知、保持气候*策的稳定连贯、维护应对气变的互信基础和妥处绿色规制的举措分歧。
王红坚表示,“中欧47年交往最大的启示是,双方虽制度不同,但并不妨碍彼此求同存异、合作共赢。中欧在碳市场建设、可持续金融等领域的合作也充分证明,中欧是伙伴不是对手,合作远大于竞争。”
他强调,中欧所处发展阶段不同,在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上不可能完全同步,绿色规制举措差异乃至分歧矛盾也在所难免,中欧应坚持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定位,应相向而行、排除人为阻力,为双多边领域的绿色合作进程营造互信的良好*治环境和公平公开共享的经贸投资环境。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特聘教授、世界贸易组织前总干事帕斯卡尔·拉米(PascalLamy)则表示,中国和欧盟在碳排放水平和趋势、能源和碳定价方面的确存在很大差异,但双方仍旧有很多重要的共同点。
“尽管存在差异,中国和欧盟加深合作仍会让彼此从中获益。双方可以在碳排放权交易体系(ETS)、贸易、科技、金融、海洋和森林六个领域展开合作。”帕斯卡尔·拉米认为,中国和欧盟应确保地缘*治、能源问题和短期主义不会削弱双方的合作,或减缓减碳的进程。
中欧欧方院长杜道明则认为,当下,解决气变问题迫在眉睫。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国和欧盟在推进减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推动全球减碳事业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能够从三方面发挥作用,包括:唤醒人们的危机感;搭建沟通平台,充分讨论未来的挑战并寻求解决方案;以及推动*商界采取迅速而正确的应对行动。
双碳要求也正成为参与国际贸易的主要市场规则之一
在接下来的圆桌讨论环节中,法兰德斯中国商会主席KurtVandeputte在讨论中指出,要推进减碳进程,最重要的是推动能源转型,这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在推进减碳过程中,优美科采取了减少直接碳排放、使用可替代能源以及推进能源转型三大措施。他强调,监管层可以制定标准和共同减碳目标,行业和企业必须主动参与全球合作。“当前中国采矿业发展迅速,从南美洲到非洲再到东南亚,都有国际合作,中国在矿业方面需推进可持续发展,展示中国形象。”
上汽集团华域汽车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张海涛提出,推进“双碳”工作是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双碳要求也正成为参与国际贸易的主要市场规则之一。“以汽车行业为例,一些欧洲知名汽车制造商已经对供应商的碳排放评级提出明确要求,不达标的企业无法进入供应商清单。减碳可以说是关乎许多企业生死的大事。”他强调,双碳工作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从企业的原材料、能源、产品,到企业的生产、物流和整个价值链,做好双碳工作将使整个企业价值链更绿色、高效、低碳,并有利于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竞争力。
中国欧盟商会副主席GuidoGiacconi认为,未来中欧双方在减碳事业上有巨大合作机遇,包括绿色氢、循环经济等;另外,在提高电网的灵活性,改革电力基础设施和需求响应机制,创新区域供热系统、新型交通、绿色建造、智能电网、水土生态保护等方面,中欧也有广阔合作空间。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学助理教授王任轩教授强调,中欧拥有广阔的合作空间,例如,双方可以建立更统一的分类法,在监管框架方面建立更好的资本进出准入标准;中国和欧盟的金融市场要进一步融合,例如允许欧洲加强对华投资、进一步开放中国债券市场等,这些措施都将有助于推动全球减碳事业。
比利时前驻华大使奈斯(PatrickNijs)则表示,要鼓励中国和欧盟共同创新,加强双方企业的合作。中欧双方都要改变生产方式,包括农业的发展方式。“欧洲有共同的农业*策,而中国也在推动有机农业的发展,可以考虑通过碳债券给予农民激励,让他们更愿意有机务农。”
欧盟中国贸易协会/法兰德斯中国商会执行主任GwennSonck则谈到,当前70%的在华欧洲企业已将实现“碳中和”纳入自身发展规划中,40%的公司设立了具体的减碳团队,并采取行动推行低碳文化、让消费者树立减碳意识,这些都将助益于中欧减碳事业的合作。
布鲁塞尔现场圆桌讨论环节图片来源: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