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皮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预告创作集体何以作为方法论2019感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家医院治白癜风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北京哪家医院治白癜风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中国美术学院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网站

感受力论坛:以创作集体为方法

时间:年12月7、8日

地点: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

组织委员会:管怀宾、文涛、姚大钧、高世强、牟森

主办: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在今天,社交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迅速发展并日益普及,人们的生产生活获得更多的便利,知识与信息更新飞快,视野广度拓展便捷,但个体记忆的能力、思想的深度与处理复杂问题以及进行知识生产的能力却受到极大的挑战,甚至很明显,我们越发感到随之而来的感受力的式微与创造力的匮乏,个人的保存与发展面临着深刻的危机。我们无法作为孤绝的个体求得生存,却又被隔离、切分为语言、思想、行动的碎片,与他人进行连结、切磋、交流与共享变得势在必行,个人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正是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保护和激发。

有鉴于此,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连续举办“感受力论坛”,邀请国内外艺术创作、教育与研究领域的同仁,聚焦于感受力的蒙养与创造力的激发,共同分享实践与研究所得,探讨如何以艺术做教育,以教育做艺术。今年,感受力论坛主题为“以创作集体为方法”。

我们愿意借由今年的“感受力论坛”,坦诚而开放地探讨由师生共同组成创作集体,在相对长的时段内用创作带动教学,同时以教学展开创作这一方法,探寻如何酝酿艺术生产、思想生产的动能,进而培养共同关切,引导心灵转向。我们初拟出一些议题,例如“学院当代艺术教学的危机与机遇”“如何用艺术实践建构我们的未来?”“科幻作为方法?”“媒体艺术的开放性?”“跨媒体艺术创作的产学研可能?”等等,期待与各位艺术/教育的同行者们进行深度探讨。我们也期待与各位同行者探讨未来“跨媒体艺术节”的举办维度,并邀请各位同仁们与我们一起齐心协力,用我们的感受力对现实做出新的解释,用我们的想象力向社会和时代提案。

会议日程

年12月7日

地点:中国美院南山校区南苑会议厅

第一场9:00-10:30

致欢迎辞与主持(约5分钟):管怀宾

主讲:(20分钟/人)

王俊杰:跨领域艺术的当代思考与合作生产

姚大钧:与未来对峙:科幻作为方法

牟森:存在巨链:跨媒介创作的产学研可能

回应与开放讨论(约20分钟)

与谈人(5分钟/人):刘恪、郑闻、*小捷、王旖旎

茶歇10:30-10:40

第二场10:40-12:20

主持:高世强

主讲:(20分钟/人)

朱朝晖:手机时代摄影的进退和取舍

胡介鸣:反刍的图景:第三只眼睛

李京键:其大无外,其小无内:音乐与多种艺术的界限和融合

孙承健:虚拟制作时代的电影视觉观念与创作方法

回应与开放讨论(约20分钟)

与谈人(5分钟/人):王子耕、陶显、谭彬、吴佳芮

第三场13:30-15:10

主持:姚大钧

主讲:(20分钟/人)

李振华:一个人在荒岛:诗歌、短句和朋友圈

董冰峰:如何共同生活?——艺术与“共同体”

陈界仁:创作集体或悖论体(远程)

*孙权:批判的衰落:跨媒体的中年危机

回应与开放讨论(约20分钟)

与谈人(5分钟/人):赵德利、张杨、刘益红、蒋竹韵

茶歇15:10-15:20

第四场15:20-17:00

主持:牟森

主讲:(20分钟/人)

武小川:作为塑造的艺术

高世强:探索一条新道路:一场“山水精神”和“近未来”之间的教学研实验

管怀宾:融超经验:消化观念、技术的流变与普适性专业建构的矛盾

回应与开放讨论(约20分钟)

与谈人(5分钟/人):闵罕、郑达、陈问村、朱玺

年12月8日

自由讨论

时间:9:30-12:00

地点:南山校区8号楼1楼会议室

主持:管怀宾

讨论:全体与会者

敖日力格、车建全、陈问村、董冰峰、高世名、高世强、管怀宾、胡介鸣、胡晓阳、*孙权、*小捷、蒋竹韵、李川、李京键、李振华、刘恪、刘立宏、刘益红、闵罕、牟森、孙承健、谭彬、陶显、佟飚、王俊杰、王旖旎、王音洁、王子耕、吴佳芮、武小川、姚大钧、张锰、张杨、赵德利、郑达、郑闻、朱朝晖、朱玺等

茶歇10:30-10:40

讲演摘要(以讲演出场为序)

王俊杰:跨领域艺术的当代思考与合作生产

当代“跨领域艺术”(TransdisciplinaryArt)思潮让我们重新反省分类学的问题外,更带出在数位时代全球化下的当代性与未来艺术可能性的思考。特别是年代后的新媒体介入当代艺术风潮,运用独特的科技媒体界面及互动语言,将艺术的传统分类与单一性推向复合式的多元表现。新媒体艺术一方面紧随科技发展,另一方面也跨出艺术的传统分类,朝向跨领域的整合性艺术样貌,将新的美学与形式等不同媒介及当代命题相结合。本短讲将讨论跨领域艺术的当代演进概念与台北艺术大学近期的大型跨领域创作案例分享。

姚大钧:与未来对峙:科幻作为方法

未来这概念一直随着历史不断地变化着。而当下,未来给我们一种前所未有的“逼近感”,我们甚至感到在与未来对视/对峙。我们在思考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对时间的新感受,时间的压缩感。也正因此种逼近感,尤其在此时此地,科幻就越显重要。因为面对当前无底线的科技崇拜与科技乐观主义,科幻提供了重要的批判机制,或说跳脱机制。科幻并非小说电影,它是一种创作及思考方法。在开放媒体系,我们用科幻联系起各种媒介平台与技术,也用它贯穿了东西文化与历史的过现未。

牟森:存在巨链:跨媒介创作的产学研可能

一、用途和路途。借用《硅谷百年史》著者皮埃罗·斯加鲁菲的观点:“硅谷的创新指的不是技术,而是技术的用途。”媒介创作不是媒介展演系的教学目标,媒介创作的用途才是。用途对应领域,所谓产。媒介展演系的培养面向对应三个领域:展场、演场和映场。用途决定路途。

二、短途和长途。媒介创作的教学如同驾驶的学习,只掌握单独科目的技术是没有意义的。跑一次长途是对单独科目的最好整合应用。媒介展演系的课程系统,由元媒介和跨媒介组成。元媒介课程相当是短途,熟悉各种单独科目。跨媒介,通过项目实践和创作集体的方式,将各种单独科目整合为有机的长途。是为学。

三、中途和殊途。但丁云:当人生的中途,面对黑森林。需要确立伟大目标,需要走下去的工具。于是有叙事工程。由实践到教学,再到实践。如果说呈现本质和真相是伟大目标,一切跨媒介创作都为其副产品。殊途同归。研,以培养教学人力为己任。研无止境。

朱朝晖:手机时代摄影的进退和取舍

一、摄影工具进化至今,主流并非数码相机,而是手机。

二、从传统摄影到数码摄影,拍摄理念和规则并没有改变。

三、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制作,数码摄影向前兼容,提供了更多便利和更大空间。

四、适者生存,变者进步。感受力和创造力退化,不能归咎于外因的进化,而应归结于内因的不进化。

胡介鸣:反刍的图景—第三只眼睛

在我的理解中,只有经过不断反刍的图景信息才能够列入有价值的图景行列,或者说可以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