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皮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田园芬芳香溢万代一个世纪,他把名字刻在 [复制链接]

1#

7月10日,香港慈善家、“中国百校之父”田家炳逝世,享年99岁。

田园芬芳香溢万代!这位老人一生坚持“把钱用在最有用的地方”,挣钱、攒钱、捐钱,为了教育捐掉大半身家,他捐助93所大学、所中学、41所小学,中国所有省份均能看到刻着他名字的学校;可他自己的生活却非常简朴,搭地铁、租房租,甚至笑称自己是“无壳蜗牛”。

德本家教,“百校之父”田家炳家族史

田家炳基金会创办人、董事会荣誉主席田家炳

田家炳的慈善享誉海内外,品德为众人敬仰,也获得很多荣誉。年,他获得英国女皇荣誉勋章;年,紫金山天文台将年发现的,国际编号第号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年,又获得香港特区*府颁授的“大紫荆勋章”。另外。一心捐资助学的田老,获得广东、福建、青海等多个省*府颁授的荣誉勋章,而且是全国80多个市县荣誉市民,数十所大学的荣誉教授。

田家炳是首届“叶剑英奖”获得者,同为祖籍梅州的叶剑英长子、原全国*协副主席叶选平赞他“名标星座,泽荫神州”。人走了,天空中还有那颗星依然闪亮、璀璨。

邱秀堂,是台湾史迹研究专家,曾担任台北市文献委员会编撰、中华文化总会机要秘书、中国文化大学观光系教师等职,她对田家炳的评价,也许更精准:“中国或全世界独一无二乐善好施的巨人”。

田家炳一生中,既不是什么“首富”,也没有“首善”称号;一笔笔几百万、几千万向外捐的他,在香港却过着堪称清贫的生活。没有自己的私家车,乘坐地铁,走路上下班;他的鞋一穿就是10年,袜子补了又补。他被誉为香港“皮革大王”,可相当长一段时间,每月生活开支仅元,不搞排场,不喜欢应酬,过80岁大寿也不摆酒席。每次捐款前,他总会招呼要一切从简,哪个地方用大鱼大肉招待他,哪个地方就会失去他的捐款。这样的伟人,难道不是“独一无二乐善好施的巨人”吗?!

梅州大浦田家炳祖居“拱辰楼”

田家炳,生于年,是客家人,祖籍在广东梅州市大埔县。大埔,地处广东省东北部,韩江上游,这里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也是客家人聚居之地。大埔全县通行客家话,部分地方兼讲漳州、潮州话。值得一提的是,大浦还是新加坡国父李光耀的祖籍地,香港嘉禾电影创办人邹文怀、中山大学首任校长邹鲁等,均是大埔人。

田家炳祖居——“拱辰楼”,位于大埔高陂镇银滩村,系田家炳的高祖父田振多所建。拱辰楼始建于清嘉庆元年,也就是年,迄今已二百多年。拱辰楼,出自论语“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为殿堂式布局,砖木结构的二进式院落。拱辰楼筑有朝东南的角门,门额上书写“儒林郎第”,系叶选平所书。

粤东北的梅州,古称“人文秀区”,是世界上客家人的集居地。很多客家先民从中原南迁时,多是出身于书香世家,因此,崇文重教、诗礼传家、勤俭诚朴等中华传统美德,是客家文化传统。田家炳曾表示,“我的一生,能鼓足勇气去奋斗,跟我脑筋里的‘勤、俭、诚、朴’四个字有很大关系”,而这四个字来自于其父亲田玉瑚早年对他的教诲。

田家炳家乡银滩村航拍截图

梅州田氏先祖,原居山西平阳府吉州县,后迁至江西赣州府兴国县,宋时,又迁至当时的闽西客家中心——福建汀州。田氏在梅州的开基始祖田宗甫,曾任梅州教谕,其父宅中公,是钦点翰林,在福建汀州为官,御赐匾额“民歌善*”。

据《大埔银滩田氏族谱原叙序》记载,大浦田氏开基祖宗甫公(号十二郎),系梅州田氏开基始祖田宗甫的曾孙。始迁大埔县洲瑞镇后,十二郎传四代至田隐德,隐德公于明朝正统年间,定居银滩村。从银滩村田氏开基祖隐德公算起,至田家炳的曾祖父田百畴,整传十代。田百畴,曾任清朝的河南府经历、钦加六品官位敕授儒林郎。大浦民间,至今仍流传着“田百畴禁山”传说。

当年,山林惨遭破坏,村民们非常痛惜,纷纷告请百畴公设法制止;于是田百畴与大家计议,规划了山林禁区。没几天,媳妇进入禁山区打柴伐木,被看山人发现,乡亲们发现是百畴公的媳妇时,认为是初犯,责备教育便可。百畴公却站出来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我家媳妇既犯了禁山法规,更应当受到处罚,就罚两台戏吧!不罚不顺民意,不罚山规难行,不罚不足以儆效尤。”言必信,行必果!

拱辰楼角门

百畴公之子田蔚如,即是田家炳的祖父,也是乡里有名的善人。田家炳父亲田玉瑚,是田蔚如次子,生于年,因重义轻利,济贫恤孤,被在地人尊称“玉瑚公”,到他这一代,系银潭田氏第13代、大浦田氏第17代。“玉瑚公”是年过世,一生勤奋,在银滩开设砖瓦厂,还在银江流入韩江的河口开设“广泰兴”商号,经营油米杂货。“玉瑚公”在当地受人敬重,有陶朱公之风,河口至银滩的乡道、不少桥梁道路就是他当年捐资兴建。

田家炳生于年,出生时父亲已48岁,曾祖父和祖父都已故世,因而对他影响不深,像百畴公的事迹,多来自父亲口中方略知一二。田家炳母亲田房氏,生于年,年过世,她一生仅有田家炳一子,因本地有认养子女的习俗,另养了一子,名叫田家烈。房氏是个典型的客家女,贤淑聪慧、精明能干,做什么事情总是井井有条,虽识字不多,记忆力却相当好。田玉瑚晚年多病,砖瓦厂多由田家炳操持,钱财进出及用度,都在她脑海中,毫厘不差。

小时候,因母亲每天外出管理一百多号人的砖瓦窑,田家炳反而与父亲相处的时间多。在他印象里,父亲“慈多于严”,母亲却是“严多于慈”。田家炳幼时会偏食,后来看母亲一天在外忙累,辛苦地垦荒种菜,为了让她高兴,把不喜欢的菜也大口大口吃了。

“勤、俭、诚、朴”是“玉瑚公”的家训,后来,田家炳说他兢兢业业地努力创业,就是靠着父辈的家教来修身立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从小,田家炳就学习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的《治家格言》,田家炳不仅把它奉为终身遵守的做事与做人准则,还拿来教育后代。年春,田家炳给远在异国读书的长女田淑芳信中写道:“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处,至大之事愈宜平处,疑难之际愈宜无意。淑芳长女勉之。”

田家炳九个子女早期合影

年,田家炳不足16岁时父亲逝世,刚读完初中二年级的他,为减轻母亲负担,辍学经商,肩负持家重任。离开了大麻中学,田家炳独自挑起经营“广泰兴”商号的重担,年,不愿固守父辈产业的他,离开家乡“下南洋”,远赴越南推销家乡瓷土。

当时,梅州本地人有到越南西贡附近开瓷厂,而自己祖上留下了瓷山,田家炳与50多岁的母亲商量时,说了自己的盘算,到越南开个公司,直接推销家里的瓷土,少掉二盘商环节,事业是做得来的。

田家炳当年跑西贡的线路大致如此:先乘船从韩江顺流而下,到汕头再搭乘轮船去香港,再从香港转海轮到西贡,即今天越南的胡志明市,单程大约要六七天。到年,年仅20岁的田家炳,已成为越南最大的瓷土供应商。

乡缘,是在外打拼商缘中最有利因素,老乡帮老乡。在离西贡约30多公里的早翁市和那秋市,是大埔客家人办瓷厂集中的地方,田家炳在此地创办了自己第一家海外公司“泰安隆瓷土公司”。不久后,生意日渐扩大的田家炳,又与另一个同是大埔的经销商张秩轩,合伙创办了茶阳瓷土公司。“茶阳瓷土”是同乡们合作的公司,也是一种“强强联合”,意在减少同业竞争,一起做大做强。

上世纪60年代,田家炳与子女们在一起

年6月,侵华日*占据汕头,田家炳的瓷土生意也被迫中断,因为运输线断了。当时,父母亲的养子,也就是田家炳的哥哥田家烈,在印尼万隆山区经营土产洋杂货生意。瓷土外贸停止后的田家炳,在当年秋天远渡重洋赴印尼,准备与哥哥一起打拼。未料,抵达印尼后数月,田家烈却不幸因病去世,田家炳只好担子一肩挑,与侄儿一起料理生意。

万隆当地经商手段,令田家炳不屑、看不惯,年,他转赴雅加达,到同宗族的田国璋开办的五金厂做工,这家五金厂主要做锁头,让田家炳第一次接触了工业生产经验,也让他萌生转入工业的创业思维。当时,五金厂内部,工人们分属不同帮派,内耗严重,也影响生产经营。田家炳想出一个好办法,那就是按件计酬、奖勤罚懒。田家炳的生产管理,令整个厂风气大变,工人们挣的钱也多了,工厂也扭亏为盈,田家炳也因此赢得厂里的信任和拥护。

后来,田国璋属下的几个厂,都请田家炳去整顿,田家炳在工业领域的管理上初露才华。二战结束后,百废待兴,田家炳自主创业,引入外方股份,创办了“超伦树胶厂”,由于他管理创新,运用“三班制”,24小时连轴转,甚至连新年节庆也在生产,树胶厂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后来,树胶厂与英国化工实业权威I.C.I进行商业合作,创办了“南洋树胶有限公司”。

上世纪50年代,田家炳(后排左四)、夫人周氏(后排左五)、房氏(后排左二),与母亲(前排中)一家人合影,地点:雅加达田寓。

年春,经中学同窗好友郭耀金夫妇介绍,田家炳认识的他的妻子周坤莹。周坤莹,生于年,比田家炳小8岁,父母也祖籍梅州,是蕉岭人,也会说流畅的客家话。当年夏天,田家炳与周坤莹喜结良缘,在印尼成了家。

由于战火阻隔,田家炳一度与远在梅州的母亲及家族亲人失去联系,直到年,田家炳才回转家乡与六旬老母相聚。当田家炳回到河口老店,母亲正生病,南洋生意又无法抛下。家族至亲异口同声劝他“娶妻侍母”,后来,经人介绍,田家炳与大麻中学的余文彬老师的养女房惠英成婚,二房夫人房惠英与周坤莹同龄,是银江本地人。后来,田家炳对房惠英媳代子职之劳,一直于心不安,总觉得做了一项最缺德的事。

年,因战火加上家乡治安不好,田家炳在马来西亚的姐姐,把母亲接了过去,这年冬天,房惠英也赴印尼,与田家炳、周坤莹一家团聚。一波说以为,以敬、孝治家,一家人上亲下孝、合睦相处,所谓“家和万事兴”,家族企业要实现百年梦想,做好传承,家和是坚固的精神基石。

后来,印尼排华风潮日盛,又为了让子女们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田家炳毅然举家迁到香港,在新界屯门填海建厂,生产塑料薄膜和人造皮革。

田氏企业文化精神

上世纪60年代,PVC塑胶产业兴起,台湾王永庆的台塑,就是以PVC原料制造起家的。在香港,以PVC人造皮革为主业,兼营房地产,田家炳先后在香港兴建了4座工业城,也获得了香港“人造革大王”称号。上世纪90年代,香港制造已逐渐向内地迁移,田氏家族先后在东莞、广州创办了“东莞田氏化工厂”、“广州田氏塑胶”等产业投资。

无传承不家族。田家炳有5个儿子,4个女儿,上世纪80年代,田家炳开始逐步代际交棒,将家族旗下产业分别交予二代5个儿子主管,自己则专注于到祖国各地捐资和办慈善公益,其中,教育是重点,捐款也最多。

田园芬芳香溢万代!他把名字刻在几百所学校

子承父业,田家炳的长子田庆先,早已继承父志,二代接力,出任田家炳基金会董事局主席。事实上,30多年来,田家炳热心教育,捐建的学校及教育设施遍布香港、台湾和大陆,而他的身旁,经常可以看到夫人周坤莹、以及二代田庆先、田文先、田荣先、田炽先、田淑芳、田淑玲等家族成员的身影。

田家炳始终认为:“中国的希望在教育”,他的财富,也几乎全都奉献给了教育。年,田家炳捐出自己的八成财富,还有价值10多亿元的4栋香港工业大厦,创办了“田家炳基金会”。爱乡爱国、心忧社稷,早于上世纪6、70年代,田家炳就出任东华三院、医院等多间慈善机构职务,推动社会福利工作。

捐资创办“田家炳基金会”,与他“留财给子孙不如积德予后代”的中华传统文化美德有关,“积善之家有余庆”!田家炳把慈善作为人生第二事业,并倾注心力。“田家炳基金会”主要专事捐办教育、医疗、交通、文娱等公益事业,福荫两岸四地。年,田家炳将名下所有物业转入基金会,并邀请社会贤达与基金会管治,自己退任为无决策权、无投票权的荣誉主席。

参加安达市田家炳高级中学命名仪式的田家炳基金会理事田荣先

田家炳长子、田庆先田家炳基金会董事局主席参观常州田家炳高级中学时说:兄妹9人早些年并未多参与父亲的慈善事业,但随着父亲年事的增高,备受父亲捐资助学感染的田庆先,开始加入到父亲的慈善事业中来;从踏进慈善事业的那天起,逐渐认识到了父亲的苦心,也从父亲身上学会了勤俭节约。 

做生意要守信誉,做慈善也要守信用。田家炳说,用田家炳冠名,是为激励自己,一定要把教育,把学校办好。他说,“如果你的教育做不好,学校做不好,把田家炳三个字写上去,不但不会荣耀田家炳,反而会丑化田家炳,家长就会讲,儿女千万不要送到田家炳学校读书,那田家炳,就会是个耻辱。”

亚洲金融风暴后,家族企业以及田家炳基金会的收入受到影响,甚至出现捐款承诺难以兑现的问题。为了让捐助项目顺利进行,他决定低价变卖在九龙塘高尚住宅区占地余平方米的大别墅。直到去世,田家炳一直与亲人住在租来的小房子里。要知道,这所自己居住了38年价值过亿港元的别墅,97年是以万港元的价格低价卖掉,其全部款项投向了内地几十所学校。

田家炳于年成立的“田家炳基金会”

田家炳的妻儿媳妇都是基督徒,在95岁高龄时,田家炳在香港播道会恩福堂接受洗礼,归入耶稣基督名下。很多人不明白田家炳这样的一个“好人”怎么还要信耶稣,田家炳说:“很多人都不明白,我为甚么要信耶稣,坦白说,我平生都是凭着良心做人,我会毫不脸红地说:‘我是个好人,根本不需要耶稣。可是人眼中的好人,同样有七情六欲,一样会犯错,所以在人眼中的好人,在神眼中,还是个罪人’。”

今天,我们用大篇幅简要地叙述田家炳的家族史、创业史,以及田家炳的功德和以他命名的基金会,从田家炳不平凡人生的传奇历程,我们看到了什么才算是真正的财富英雄,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有智慧的财富英雄。

创造与拥有财富的人,只能算财富赢家,称得上“财富英雄”的,应该是深刻体悟财富真正价值的人,比如慈善家、企业家田家炳。财富只进不出,那是“貔貅”,多进少出容易“胃积食”,消化不良,福耀创始人曹德旺之所以把家门口的“貔貅”,开了个大大的“屁眼”,也是取意于人要吐纳有度。

田园芬芳,香溢万代!从“百校之父”田家炳一生,我们也会看到,一个人的身价与影响力,不在于其创造并拥有的财富有多大,即便“富可敌国”,也只不过让人羡慕而已,而非仰慕。当一个人对财富的分配和消费有很好的理解,躬身力行去体悟财富所蕴含真正价值时,人性与灵*将获得更高的升华,这种幸福感可能是常人很难拥有的。而当一个人让财富形态的转化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断升值后,其所创造的“精神遗产”,是可以惠及子孙后代。

一波说传承在中国(82)

本文内容为一波说原创内容

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和摘录发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