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皮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神圣罗马帝国第五期 [复制链接]

1#

哈布斯堡王朝

三、马克西米利安一世(马克西米利安大帝)

马克西米利安一世

意大利战争

福尔诺沃战役

(一)法兰西国王查理八世离开那不勒斯后带着不足人的残部于年7月5日抵达福尔诺沃,第二天他们在塔罗河谷遭到曼图亚侯爵弗朗切斯科·贡扎加率领的威尼斯同盟军的追击。欧陆各强都恐惧法国的掘起,威尼斯也认为不能放任法国继续胡作非为下去,因此威尼斯共和国统领阿戈斯汀·巴巴利哥派出大使四处奔走,居中牵线撮合各国,最后把这些不满法国的各大势力结合成同一阵线。年三月31日除已经被萨沃纳罗拉变天成亲法政权的佛罗伦萨共和国外,曾被法国人沿路洗劫过的受害者们(如米兰、教皇亚历山大六世、那不勒斯流亡政府)和恐惧法国继续扩张壮大的神圣罗马皇帝马克西米利安大帝以及刚刚统一西班牙的阿拉贡斐迪南二世齐聚于威尼斯建立反法的威尼斯同盟。基于能找法国碴的缘故,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稍后也很快跳了进来。由于米兰切断法军通过阿尔卑斯山的陆路补给线,加上英国人跑去洗劫法国的沿海,而且威尼斯海军很快赶到第勒尼安海封锁热内亚共和国与比萨共和国和那不勒斯王国的海上航路,因此查理八世惊讶地发现自己不但处于腹背受敌的绝境,甚至可能连法国都回不去就得死在意大利。以佣兵为主体的法军因为断粮缺饷,同时又被他们沿路所经过洗劫的市民起来抵抗袭击之故,当初翻山过海带到意大利来的3.5万大军很快就瓦解崩溃。不是被当地人袭杀就是哗变投降,当初在意大利纵欲胡来的法军也爆发大规模的梅毒流行,使得大半士卒伤亡。查理八世只得带领残部(八千名法军和四千名瑞士佣兵)北上循原路撤退,但法军却在7月6日为了搜括军粮在帕尔马附近的小镇福尔诺沃停下,被两万人的威尼斯同盟军追上,于是爆发福尔诺沃会战。

(二)法军的主力是装备精良的八千名重装骑兵以及训练有素的四千名瑞士重装步兵,但是法兰西国王引以为豪的精良炮兵因为装备沉重早已抛弃,同时查理八世却不愿抛弃他们先前劫掠而来的金银财宝。而福尔诺沃周遭为河沼地形,再加上持续一连好几天的大雨,严重湿气妨害火器的使用与骑兵的发挥。同盟军的主力是一万名威尼斯步兵、四千名贵族和雇佣兵组成的步行铁甲武士和米兰公国与曼多瓦侯国派出的六千名轻骑兵,同盟军的兵力是法国人的两倍,地利和武器上也都占有优势,同盟军指挥官是曼多瓦侯爵冈查加和威尼斯指挥官尼可罗·皮蒂刘诺。根据作战计划威尼斯步兵从正面强行渡河来逼迫法军与之进行会战,接着帕尔马及米兰的骑兵从两翼迂回,一举砸在法国人的后方将之完全歼灭。虽然会战前半的发展大致上按照同盟军原订的计画进行,但在午后开始下起大雨和同盟军骑兵开始迂回行动时整场会战却开始乱套,暴雨使得同盟军本队和迂回队之间的联络断绝。威尼斯民兵在渡河后与瑞士长矛兵进行肉搏战,在坚持一个多小时后就松动溃走下来,但在皮蒂利诺亲自披甲执剑奔走于各部激励士兵并警告他们背后就是河流退无可退后才稳住阵式。同盟军骑兵一直没有出现,原因是法兰西国王查理八世早就认为此战占不了便宜,于是把金银财宝等战利品洒落在他的两翼,令同盟军骑兵全部中途下马沿路拣拾财物。而查理八世则把瑞士佣兵留作殿后,率领着他的主力部队退走。瑞士佣兵在持续战斗一段时间后发觉查理八世已经抛弃自己逃走,深忧遭到同盟军消灭,于是也快速收拢队伍撤出了战场。与之对阵的威尼斯步兵已经在肉搏战中耗尽体力,无力继续追击。

(三)皮蒂刘诺在战后清点自己的部队,发现一共有五千多人不见,原本还担忧威尼斯陆军的主力几乎坏灭,所幸在战场四周集结逃兵后最后的伤亡仅有两千人左右。但是后方的总统巴巴利哥对此非常不满意,因为原本可以打胜的福尔诺沃会战如今变成各说各话的罗生门。法军方面虽然只有一千多名佣兵战死,因此自称是会战的胜利者。但法军却因为抛弃最后的战利品,而终于因为缺饷、缺粮和梅毒流行而在归国半途崩溃瓦解,最后查理八世不但被逐出意大利,而且他本人几乎是孤身一人带着少数几名随从狼狈归国的。计划中原本同盟军的总指挥将由马克西米利安大帝担任,但此时他正因帝国议会久拖不决而滞留在沃尔姆斯无法亲临,实际上福尔诺沃战役以敷衍了事收场,马克西米利安大帝为同盟制定的战略构想远未实现。交战双方都声称自己获胜,不过意大利的损失远为沉重,而居于劣势的法军则安然退回伦巴第。虽然意大利人作战英勇,贡扎加的包围战术也基本成功,但同盟军纪律松弛、指挥混乱,各方力量无法通力合作。查理八世的瑞士雇佣兵、火炮和精骑兵团的效率依然无与伦比,这些因素决定战争的胜负,于是法军主力安全退回阿尔卑斯山北部。作为对法国入侵的回答哈布斯堡王室和特拉斯塔马拉王室于10月21日缔结双重联姻,马克西米利安大帝的女儿玛格丽特嫁给西班牙王位继承人唐·胡安,他的儿子美男子菲利普大公则迎娶天主教国王费迪南德和伊莎贝拉的次女疯女胡安娜,这个事件在不久的将来使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的面貌焕然一新。

(四)由于米兰背弃法国参加威尼斯同盟使奥尔良公爵路易得到一个要求拥有米兰公国的机会,因为他是瓦伦蒂娜·维斯孔蒂的孙子,入侵以来他一直呆在他祖母的陪嫁地——伦巴第城镇阿斯蒂。6月10日他经不住诱惑从那里攻占并进入诺瓦拉,但没有多久便被3万米兰军队紧紧包围。已抵达阿斯蒂的查理八世急于回国,无意帮助路易的事业,卢多维科·斯福尔扎同样希望能让他快走。终于在10月10日双方签订维切利和约,规定把诺瓦拉还给米兰,卢多维科保证在法国再次远征时给予支援,奥尔良公爵只好带着他的余部(大半为瑞士雇佣兵)跟随查理八世回国。这时那不勒斯的总督蒙庞西埃正在半岛上节节败退,到年春在贡萨洛的西班牙军队帮助下费兰蒂诺已完全收复自己的都城,蒙庞西埃本人和部下许多人都死于法国人称为那不勒斯热的瘟疫。以德意志和意大利的雇佣兵为主的法国驻军求援无望,因长期欠饷士气低落致使纷纷哗变倒戈,剩下来的少数法国人无心恋战而皆设法尽快回国。年法军已完全退出意大利,虽然如此但查理八世仍然不曾放弃,他还在继续计划新的远征,直到年4月7日逝世才结束他的征服梦。年瑞士联邦不服从神圣罗马帝国法令,马克西米利安大帝下令征讨,但他还没有动身前锋已经被瑞士人夜袭而大败,他只好承认瑞士独立。实际上德意志诸侯害怕马克西米利安大帝扩大权力,甚至准备串通起来废黜他,他只好同意将帝国权力交给议会,满足做一个虚君。有段时间他竟然异想天开地想去竞选教宗,但他终于渡过难关,在年的王朝战争中得胜后重振声威。

路易十二登场

(一)路易十二即位后表现得并不比其兄查理八世长更有远见,虽然他的英俊气质很吸引人,而且施政公正仁慈、爱好和平、注意节俭,但他对自己的权利总是紧紧抓住不放。他坚信自己对米兰的要求是正当的,上次战争中未能将它征服是个必须洗雪的耻辱。他进攻意大利的计划得到政府首席顾问、鲁昂大主教乔治·德·昂布瓦兹的热烈支持,此人野心勃勃且其志在罗马教皇,所以当路易路易十二刚刚即位后他就着手准备。法国经历一次入侵的意大利各国并没有吸取教训反而人心更加涣散,他们心中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利用路易十二的干涉来更好的为自己谋利益。教皇亚历山大六世认为法国的新国王是一个可贵的同盟,可以助自己实现扩大教廷世俗权力和使他的家族发迹的计划,他的儿子切萨雷·博尔贾正在物色妻子和寻求取得采邑,路易十二答应为他办这两件事,只要亚历山大六世提供方便让自己和法兰西的让娜离婚。年切萨雷已脱离神职,不再是巴伦西亚红衣主教,而成为瓦伦蒂诺公爵。他前往法国受封时随身携带路易十二的第二次结婚许可证,并给昂布瓦兹带去一顶红衣主教的法帽。切萨雷的求婚对象是继费兰蒂诺之后的那不勒斯国王费代里戈的女儿卡洛塔,她自小在法国宫廷长大,但她坚决不肯嫁给这位前红衣主教。费代里戈支持他的女儿,这保持他的荣誉,也导致他的灭亡。切萨雷另娶纳瓦尔国王之妹查洛特·德·阿尔布雷后指高气昂的使用法国名字回到意大利,率领一队法国骑兵和若干瑞士步兵对罗马涅进行第一次征服战役。佛罗伦萨共和国为摆脱孤立最先欢迎法国人的到来,而威尼斯由于痛恨卢多维科·斯福尔扎瞒着它在维切利签订和约。由于路易许诺在胜利后把威尼斯的西部边界扩展到包括克雷莫纳和吉亚拉达达,于是也改变传统的中立政策转而积极支持侵略者。站在米兰一边的如今只有那不勒斯的费代里戈和罗马涅的几个小统治者,前者是因为路易要求得到他的王位,后者则是因为害怕切萨雷·博尔贾。

(二)卢多维科·斯福尔扎的处境极为不利,他那足智多谋的妻子贝娅特里切·德·埃斯特已于年去世,不能再为他排忧解难。虽然吉安·加莱亚佐早已在年身故,但他的遗孀女公爵阿拉贡的伊莎贝拉身边仍不乏支持者。比如雇佣兵领袖吉安·贾科莫·特里武尔奇奥,此人是一位久经沙场的指挥官,却被得到卢多维科的赏识的并非将才的比武勇夫加莱亚佐·圣塞韦里诺取代了军队中的位置。特里武尔奇奥在替女公爵到那不勒斯去向她父亲告状的时候加入法军,此时正带领法国侵略军返回米兰。曾在福尔诺沃战役中指挥米兰军队的卡亚佐伯爵也因心怀不满投靠法国,圣塞韦里诺未能守住米兰防御线上的重镇亚历山大里亚,接着各城镇因抵抗已属徒劳接二连三向法军投降。卢多维科于年9月逃到蒂罗尔,在那里他和两个小儿子受到马克西米利安大帝的热情接待,但年全年马克西米利安大帝几乎都在忙着指挥施瓦本同盟和瑞士联邦作战而无暇他顾。公爵回国的希望寄托在米兰城堡上,这座城中要塞固若金汤,贮有足供一年的粮草,并由一个深受公爵信赖的城堡主驻守。但在公爵离国后12天,这个“新犹大”就把米兰城堡拱手让给法国。然而卢多维科的前途也并非全然黯淡无光,瑞士几个州不满法国的态度,同意向他提供1万人。他带着这支队伍在第二年开春前往米兰,此时特里武尔奇奥的独裁已在米兰遭到激烈反对,割让克雷莫纳给威尼斯一事引起公愤。米兰人听到卢多维科将到来的消息便起而占领各个城门,在摩尔人的欢呼声中特里武尔奇奥弃城而走,卢多维科在人们的拥戴之中进城。然而他的好运气也就此完结,法军顽强的坚守着米兰城堡和公国中的其他据点,卢多维科的人力物力都已枯竭。年4月8日他在诺瓦拉不战而溃,从此决定斯福尔扎家族的命运。瑞士雇佣兵放下武器拒绝和法军中的同胞作战,卢多维科逃跑未遂被法军俘获。米兰公爵作为阶下囚在法国度过余生,神圣罗马帝国的采邑米兰公国被法国占领,这样的耻辱终于使帝国议会于4月10日(也就是卢多维科被法军俘虏的那一天)在奥格斯堡重新召开。马克西米利安大帝一再提醒自己的诸侯说米兰的陷落是法国威胁的明证,但贵族们的热情并没有被激起,君主立宪派除了架空马克西米利安大帝的权力不做他想,坐视米兰自生自灭。

(三)路易十二得米兰后下一个目标就指向那不勒斯,费代里戈提出将那不勒斯王国作为法国采邑,自己成为路易十二的附庸。此前在理论上说教皇对那不勒斯享有宗主权,路易十二本应明智的接受这个建议,但是他却宁愿采取年格拉纳达条约所议定的冒险方针,即与西班牙国王费迪南德联手征服并瓜分这个王国。费代里戈直到入侵开始前还不知道这桩买卖,对他的求援费迪南德和贡萨洛始终置之不理。他只得仓促于奥斯曼帝国结盟,这正是费迪南德等待着的借口。法西两国同时进兵,费代里戈知道大势已去,在法军占领并洗劫卡普亚后便向路易投降,宁可相信公开的敌人也不相信出卖自己的亲戚。他受到宽大对待,被送往法国并授予安茹公国以补偿他失去的王国。这样路易十二拥有那不勒斯的北半部,费迪南德则占据阿普里亚和卡拉布里亚。然而两个盟国很快起了争执,问题出在格拉纳达条约未提及的某些地区,特别是法国的阿布鲁齐和西班牙的阿普里亚之间的卡皮塔纳塔。它土地肥沃,是牛群往来冬、夏牧场的必经之地,享有税收之利,双方均认为它属于自己。法军起初凭借兵力优势取得一些成功,贡萨洛退到巴列塔,在年底到年初的那个冬季一直被围困于此,依靠从西班牙和西西里岛来的海上供应来支持。次年春援兵源源而至,贡萨洛开始反击,在切里尼奥拉战役获胜。法军退至加埃塔,意图积蓄力量后南进。但由于种种原因耽误时间,到隆冬时分两军才在加里利亚诺河两岸对阵。12月29日贡萨洛用舟桥偷渡过河对法军进行突然袭击,经过激战法军向加埃塔溃退。年1月1日加埃塔这个法军在那不勒斯领土上的最后据点落到西班牙人手里,整个王国重新统一并受阿拉贡国王的统治。

(四)路易十二的这次入侵之中获益最大的除了费迪南德莫过于罗马教廷,在法国人统治米兰期间罗马教廷几乎把所有教会国家都纳入到自己的直接控制之下,这一过程的第一阶段是由切萨雷·博尔贾完成的。经过三次毫无喘息的战役他成为罗马涅的主人,把当地的贵族逐出他们割据的城市,在这一区域内建立了秩序和统一。由于路易十二与佛罗伦萨联盟使他在托斯卡纳扩充势力的计划受挫,当他正打算离弃法国倒向西班牙的时候亚历山大六世去世(年8月)。随后路易十二剥夺他的公爵头衔和领地,于是切萨雷的政治生涯也就此宣告结束。为打击商业强国威尼斯教皇组成包括奥地利、西班牙和法国在内的康布雷同盟,法军应邀进入半岛并成为战争主力。年2月教宗尤利乌斯二世授予马克西米利安大帝神圣罗马帝国恺撒称号,自此德意志人的国王当选后即成为神圣罗马帝国恺撒,无须去罗马接受教宗加冕。同年和教宗属邦、法兰西、西班牙组成康布雷同盟对威尼斯共和国开战,战后马克西米利安大帝获得维罗纳、维琴察和伦巴第的帕多瓦。年法国在阿尼亚代洛战役击败威尼斯,后来却因为教皇尤利乌斯二世和路易十二之间的摩擦导致联盟在年崩溃,在这之后尤利乌斯二世自己联同威尼斯一起对抗法国。年教皇同瑞士、英国等组成第二次反法神圣同盟,法军在拉文纳战役取胜但败于诺瓦拉之战。当法国于年侵略意大利时威尼托-教皇联盟最终扩大到神圣联盟,战利品分配的分歧和争执导致威尼斯脱离联盟转而支持法国。年法国退出意大利,年路易十二去世,年弗朗索瓦一世即法国王位后重新开战。年9月14法军在马里尼亚诺战役击溃米兰公爵的瑞士雇佣兵,根据法西两国签订的努瓦永和约米兰归属法国、那不勒斯归属西班牙。

阿尼亚德洛战役(一)年秋季列强争夺意大利控制权的战争还在愈演愈烈,虽然法军在诺瓦拉之战中遭到突然性惨败,但他们的威尼斯盟友却还在坚持战斗。尽管在之前的冲突中损失巨大,但共和国的金库还是能确保自己不断募集到新的兵源。在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南北夹击之下新的战斗已不可避免,拉莫塔之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自从康布雷同盟建立并在阿尼亚代洛战役中重创威尼斯后共和国就重组自己的残破武装,先前被俘虏的佣兵司令阿尔维亚诺已经在法国-威尼斯同盟建立后释放,他很快利用自己在意大利地区的深厚人脉招募雇佣兵为威尼斯人服役。同时大批来自巴尔干和希腊地区的共和国海外属民也纷纷响应号召,陆续赶往意大利战场。

红色代表威尼斯共和国版图

但迅速成军的数千部队依然不够抵挡对手的兵力,西班牙国王斐迪南二世已派遣名步兵和名骑兵,他们在阿瓦洛斯的指挥下从那不勒斯北上。神圣罗马皇帝马克西米利安大帝也派出得力干将弗伦茨贝格以及由他亲手组建的名德意志雇佣步兵,两军很快在共和国的大陆领地威尼托会师,并同匆匆布防的意大利雇佣兵展开对峙。阿尔维亚诺麾下只有24门大小火炮,无法同对手的32门野战炮抗衡,只能在不利局面下选择撤退。

中世纪的威尼斯

(二)年9月西班牙-神罗联军步步紧逼,追着阿尔维亚诺的雇佣兵来到威尼斯城外围。很多来自伊比利亚与阿尔卑斯山北面的士兵得以首次望见这座由潟湖环绕的圣马可大城,但在没有舰队支持的情况下任何强攻计划都很不现实。威尼斯军队在撤退过程中保持序列完整,随时可能掉转头来反戈一击。大量市民和附近城镇的志愿者也被调集起来,纷纷赶来武装保卫威尼斯城。不少商人也暂停贸易活动,将手里的船只拼凑为舰队,在潟湖和近海来回巡弋。因此尽管联军多次尝试炮击威慑,却只换来城市守军的无情嘲讽。

威尼斯军队

眼看补给即将耗尽的阿瓦洛斯与弗伦茨贝格经过商议决定向西撤军,他们准备进入此前归属威尼斯的伦巴第地区,在当地准备这一年的冬季营地。在此之前西班牙与德国士兵已将途径的沿途地带都肆虐一空。不仅夺取大量物资,还破坏农田、果园和威尼斯贵族们的乡间别墅。

德意志雇佣军

当威尼斯军队赶来收复失地时发现自己拿回的只是一片狼藉,出于愤怒和报复心理威尼斯人下令部队展开追击。为了能将后勤不济的对手彻底消灭,他们还把大量贵族武装、民兵和属地志愿者都交给阿尔维亚诺指挥,阿尔维亚诺的部队也瞬间暴涨到1万名步兵和名骑兵。

威尼斯城

(三)10月7日联军队伍已经行进到小城维琴察附近,阿尔维亚诺的轻骑兵在一路上紧追不放,迫使对方的两位主帅转头应战。考虑到自身的数量劣势(尤其是骑兵方面存在重大短板),他们决定在渡过一条小河后部署战阵,利用相对狭小的空间限制意大利骑兵的活动范围。大部分西班牙骑兵分属两翼进行掩护,而西班牙长枪方阵则和德意志雇佣军组成中央阵线的左右两路,不少轻装射手与炮兵前往第一线,准备首先阻击意大利追兵的前锋。

威尼斯重步兵

威尼斯人对此也是求之不得,迅速将绝大部分士兵都调派过河。虽然部队中有超过半数的火枪与弓弩射手,但负责掩护的重装步兵却实力稍逊一筹。此前的几次交锋也证明,依靠传统盾矛和戟的组合无法抵抗长枪部队的正面强攻,但由于时间紧迫威尼斯人还是来不及重新训练自己的新式部队。因此阿尔维亚诺的布阵模式也就带有明显的中世纪风格,他将部分最精锐重骑兵置于全军的中心位置,在他们的两侧才各部署一个人的步兵战阵,余下的各类骑兵提供侧翼掩护,其中右翼的实力相对更强。但因为是追击作战威尼斯炮兵无法赶上快节奏步伐,只能远远地落在后头。

拉莫塔战场位于威尼斯陆上领地的边缘拉莫塔之战中的双方布阵模式

战斗开始后威尼斯军队的右翼骑兵首先向联军左翼发难,他们成功绕过正面的炮兵阵地后直扑对方的薄弱环节,很快就将重骑兵比例不高的西班牙人压制,但在中路意大利重骑兵的冲锋还是被强大的联军火力所削弱。为了不让自己陷入骑兵冲击和步兵远程火力压制的双重险境,西班牙与德意志步兵只能立即发起进攻。前排士兵平举超过4米的长枪,后排同伴也将武器高举过肩,密密麻麻地压向威尼斯人。阿尔维亚诺的本意是想用骑兵迫使方阵停在原地防御,但他们却没法在静态防御中抵抗方阵碾压。同时被用来输出主要火力的步兵方阵也在这种近身战中非常吃亏,只有短矛、戟或尖头战斧的重装部队依靠盾牌也无法扛住密集枪阵,面对数个纵深极大的联军步兵分队时很快就被推着回到河边。

意大利骑兵

(四)在巨大的压力摧残下很多被威尼斯征集的民兵与志愿者开始士气崩溃,他们来不及发射武器就调头逃跑,却因为需要渡河而前后挤压。夹在当中的骑兵更是无路可退,在马匹摔倒后也来不及重新站立,就死于追兵或自己人的踩踏。打得顺风顺水的联军步兵,则在河边屠杀超过名威尼斯士兵。此时的威尼斯骑兵已在右翼获得小胜,但他们还是无法阻止整支军队的溃败。部分人选择冲击联军左路的德意志步兵方阵,并迫使对方停下来组成防御队形,多少为受苦受难的步兵们争取了时间。也是依靠他们的努力,溃散的威尼斯军队才不至于被屠戮过半。

拉莫塔之战获胜后西班牙与神罗军队本有希望继续威慑圣马可共和国,双方此后发生一系列小规模冲突,但终究没有演变成另一场大战。正当战事逐步陷入僵局时一系列新的消息开始从西面传来,法兰西国王路易十二在年初驾崩,新任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已率领重组的法军南下。他们将在米兰公国境内的马里尼亚诺,同先前击败自己的瑞士联邦军遭遇,并进行震惊欧洲的马里尼亚诺战役。年9月14日法兰西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在马里尼亚诺战役中击溃他的同盟者米兰公爵摩尔人卢多维克,根据《布鲁塞尔和约》米兰归属法兰西、韦罗纳归属威尼斯,而马克西米利安大帝仅保有蒂罗尔地区。

帕维亚战役

(一)年马克西米利安大帝去世,长孙查理五世继位,并承继家族对奥地利和阿尔萨斯的管治。马克西米利安大帝同时嘱咐女儿奥地利的玛格丽特负责养育两个孙儿卡尔和费迪南,马克西米利安的两个孙儿相继成为神圣罗马皇帝,而且都有所作为。在加强神圣罗马帝国中央集权方面马克西米利安大帝也做出过很大努力,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帝国改革可谓走得最远,但也仅仅是通过帝国议会与封建军制的改革、帝国统治院和帝国管区的设立,以产生一个由贵族所治、为贵族所服中央政府,而这个脆弱的中央政府在后来的宗教改革中被搅的支离破碎。而且马克西米利安大帝因无法将哈布斯堡家族利益与帝国利益区分清楚致使诸侯并不支持他的政策,马克西米利安大帝在帝国议会称:“在你们的国王领导下团结起来保卫德意志,使之免遭法兰西和奥斯曼的侵犯,否则就是灭亡”。同时他向诸侯们、向城镇议会不断提出的问题,虽然他没有能够达到这一目标,但德意志以后三个世纪的历史证实他的警告。

神圣罗马皇帝查理五世力图把法军从北意大利驱逐出去,继而实现南北领地的统一。他事先得到英格兰、罗马教廷、曼图亚和佛罗伦萨等国的支持,而威尼斯是法国的同盟军。年查理五世联合教皇国将米兰的法军赶出去,被帝国提前被赶出米兰的法军试图控制科隆纳的交通线,然而瑞士雇佣军没有收到为法军服务的佣金时要求尽快开展进攻,法军统帅劳特累克子爵被迫对位于米兰北部比科卡地区的科隆纳的坚固堡垒工事进行围攻。瑞士长枪兵在开放地带冒着强大防御火力向神罗军队的阵地进行冲击,但进攻到沉陷地带时被依靠土木工事的西班牙的火绳枪手的强大火力所压制,在遭受巨大伤亡后被迫撤退。尝试对科隆纳阵地的进行侧翼突击的法国骑兵也败下阵来,瑞士佣兵不愿继续战争,在几天后撤退回国,劳特累克和残余兵力撤退到威尼斯境内。年4月西班牙的德意志雇佣兵在比科卡战役中首次打败担任法军突击力量的瑞士雇佣兵,劳特累克撤出伦巴第地区,把米兰大公国拱手留给帝国控制。法兰西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率重兵越过阿尔卑斯山脉占领米兰,然后逼近帕维亚。弗朗索瓦一世外表华丽、端庄,是一位诙谐幽默、和蔼可亲的文学和艺术卫士。但却欠沉稳,缺乏智慧和持久恒心,热衷于打猎和打网球,对朝政并无太大兴趣。

比科卡战役示意图

(二)年冬法兰西人围攻帕维亚城,获得西班牙王位的查理五世率领西班牙人前来企图解救被围之城。法兰西人不仅已经构筑围城工事,还在西班牙人接近路的一侧掘壕防守,西班牙人则在法兰西人堑壕40码以外也挖掘堑壕,因此两军以堑壕相对。法军中部分雇佣兵的离去削弱法军的实力,而西班牙军队也因财力耗尽决定发起攻击。西班牙人穿过对方未部署警戒的防护墙,大部人马在拂晓前行军绕过法军堑壕的远端。在黎明时分西班牙人部队由原来的行军队形变为一种战斗纵队,与法军部队成直角对着法军部队。至此西班牙部队停下来组织防御,因为他们知道法军一定会向他们发起攻击以阻止西班牙人通过此地,切断法军与米兰基地的交通运输线。法军则担心西班牙人会突然攻击自己尚未形成战斗队形的分散部队,于是法兰西国王明智地以重骑兵立即发起攻击,以掩护其他部队的集结和形成战斗队形,这一决定带来法军多个部队的连续攻击会战。

(三)西班牙人将火绳枪兵部署在队形的两翼,重骑兵和德意志雇佣长矛兵在中间。弗朗索瓦一世自己率领一支法军重骑兵,成功地冲击西班牙重骑兵。但在冲击西班牙纵深两个重步兵集团时,由密集的长矛兵组成的防护墙挡住法军重骑兵的冲击。法军中的瑞士长矛兵紧接着又实施一次冲击,指向火绳枪兵队形的翼侧。瑞士长矛兵并未越过西班牙轻步兵阵形,而是在火绳枪兵连绵火力面前停了下来。西班牙轻步兵在少量长矛兵的协助下,击败瑞士长矛兵的攻击。在比克卡会战中火器兵和胸墙发挥较大的作用,致使瑞士兵的攻击无力。当时的历史学家写道:“自比克卡会战后瑞士长矛兵一方面因为数量上的减少,但是更主要的是不再大胆鲁莽,他们回到瑞士山区。瑞士士兵在比科卡战役中的伤亡极大地影响他们在以后几年里的作战,他们再也没有以往的那种气势。”法军的最后一次行动是由他们的德意志雇佣步兵攻击西班牙军队中的德意志雇佣步兵,正当这两支雇佣兵集团冲撞在一起时西班牙的轻步兵开始向法军长矛兵射击,同时西班牙的德意志雇佣步兵方阵从翼侧攻击法军部队。西班牙重步兵击败法军中的德意志雇佣步兵部队后,接下来又驱散法军其余步兵在当天发起的最后一次冲击。西班牙军队包围法兰西国王和他的一群骑兵,最后打败法军俘虏法兰西国王。

查理五世的帝国

(四)年弗朗索瓦一世被迫签订《马德里条约》,将西勃艮第和佛兰德斯割给西班牙。弗朗索瓦一世获释后撕毁条约并发动一系列战争,并加入在英格兰支持下由教宗建立的、旨在使意大利摆脱西班牙桎梏的科尼亚克同盟(于年5月建立),参加同盟的还有威尼斯、米兰、佛罗伦萨。年弗朗索瓦一世迫使西班牙在签订《康布雷条约》,根据条约法国收回西勃艮第。同年法军战败,弗朗索瓦一世被迫于年8月与神圣罗马帝国签订和约并放弃对意大利的争夺。然而弗朗索瓦一世于年再度挑起战争,占领皮埃蒙特和萨伏依。年法国和神圣罗马帝国在尼斯签订为期10年的停战协定,法国得到萨伏依。这时法国出使奥斯曼帝国的两位使者在米兰公国境内被杀,成为—年战争的导火索。哈布斯堡王朝的查理五世与英格兰的亨利八世结成同盟,法国的盟国则包括丹麦、瑞典。虽然天主教国家被规定禁止与穆斯林结盟,但法国仍与奥斯曼帝国达成秘密同盟,并在年于尼斯发动联合登陆战。年法军在围攻卡里尼亚诺要塞(都灵以南)期间在切雷索莱附近取得胜利,然而由于哈布斯堡家族和英格兰军队攻入法国境内,法国被迫于年9月在克雷普签订重申年康布雷条约基本条款的和约。年3月31日弗朗索瓦一世去世,年法兰西王国的新任国王亨利二世继续反对查理五世,再度爆发的战争一直延续到年。查理五世于年退位后战争在亨利二世和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之间进行,最终法西两国于年签订《卡托—康布雷西和约》罢兵言和,法国收复东部的三个主教区并获得加莱和布洛涅,但放弃除萨伏衣和庇蒙特以外的所有意大利领土,西班牙得到米兰和那不勒斯。

欧洲历史的转折点

(一)意大利战争的重大意义,不仅在于它直接导致意大利城邦国家体系的覆灭,而且在于它揭开近代欧洲第一轮霸权战争的序幕,标志着此后法国与哈布斯堡家族的西班牙和奥地利之间长达年之久的争斗的开始。围绕着意大利战争所发生的政治和外交表明,法国和西班牙争夺意大利、进而问鼎欧洲霸权的努力,使欧洲其他主要国家相继卷入这场欧洲范围的争夺。在客观上促成欧洲政治经济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一个以西欧为中心的欧洲国家体系初步形成,为年最终确立的威斯特伐利亚国家体系奠定必要的基础。查理五世的七零八落的帝国所面临的是法国这样的领土和政治基本统一的民族国家与中央集权国家,这些国家的社会各组成部分已围绕经济、政治和民族利益而基本团结起来,初步形成民族意识,反对外来威胁,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增强作为主权国家的凝聚力。与此同时德意志新教诸侯反对皇帝的斗争已带有明显的民族主义感情,这种民族感情与法、英等国的正在兴起的民族主义互相影响,促使欧洲国家独立和主权地位的逐渐增强,推动欧洲国家间关系进一步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而不再是走向统一或帝国的方向。西欧大国间开始形成一种政治均势,法国等欧洲国家和新教诸侯意识到欧洲大陆不能是一个只有一个大国居于主宰地位的政治结构,虽然佛朗西斯一世及其同时代的君主并没有在理论上阐述均势的原则,在但却在反对查理五世的战争中大力推行并实践着这种政策,这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欧洲国家在意大利战争期间和战后所展开的外交折冲表明,欧洲国家已日益从本国立场出发考虑对外关系,均势以及在其基础上的结盟外交成为实现对外政策目标的一大重要手段。

(二)战争推广意大利城邦国家体系的那种常设外交代表制度,从而开始将欧洲各国纳入一种多边国际政治结构。随着意大利战争的展开欧洲各国间逐渐采纳意大利城邦国家体系的常设外交代表制度,意大利城邦与欧洲国家之间、欧洲主要国家之间通过常驻外交代表进行经常性联系的做法普遍化。到战争的第二年威尼斯向欧洲大国全都派遣大使,佛罗伦萨在法国和西班牙有它的常驻代表,连一向惟我独尊的教皇国也先后向奥地利、西班牙、法国和威尼斯派遣大使。就欧洲主要国家而言在年《威尼斯条约》后西班牙率先扩大外交机构,相继向威尼斯、米兰、英国、奥地利派遣常驻大使,奥地利先后在罗马、威尼斯、米兰、马德里、伦敦设有常驻代表,法国向教皇国、威尼斯和米兰派遣大使。然而法国对其他国家兴趣不大,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年在位)曾在年建议英法互换大使,但直到年法王佛朗西斯一世才予同意,因为此时的法国需要借助英国来抗衡西班牙和奥地利。英国从年起先后向奥地利、佛罗伦萨、米兰、尼德兰、法国和教皇国派遣常驻大使,之后欧洲各国互派常驻外交代表,加强彼此间的交流与联系并加深相互了解,促成许多谈判来缩短一些战争的过程,也促使其相互关系开始成为一种多边的国际政治联系。

(三)意大利战争所展现的政治和外交表明,欧洲政治经济中心正日渐由地中海向大西洋沿岸转移着,欧洲国家逐渐在近代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随着战争的持续、蔓延和展开,欧洲其他主要国家英国、瑞士、德意志诸侯国、土耳其等相继卷入,交战场所从意大利半岛向着欧洲大陆扩展并转移,逐渐卷入大西洋沿岸的英吉利海峡与莱茵河流域、中欧地区的多瑙河流域以及地中海东部和北非沿岸等广大地区,意大利战争成为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欧洲大战。大西洋沿岸各国愈益成为欧洲外交舞台的主角,决定意大利战争进程及其后的欧洲政治平衡的,不再是地中海地区的意大利城邦国家和土耳其以及中欧地区的神圣罗马帝国和德意志诸侯国,而主要是大西洋沿岸的西班牙、法国和英国,这说明到战争结束之时西欧已成为近代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随着航海技术的出现和新航路的开辟意大利的商业地位开始削弱,西欧各国在商业和贸易领域的优势地位逐步确立,各国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体系正在形成,欧洲的商业贸易中心也在向北大西洋沿岸的尼德兰地区和英国转移着。因,意大利战争还在客观上促成欧洲经济中心从地中海向大西洋的转移,从而为建立以西欧为中心的欧洲国家体系准备一个多边经济交往框架。

(四)法国为支持旷日持久的对外战争必须发展民族经济,王国政府重视铸炮业、造船业和印刷业,金属的生产受到刺激,采矿业日见兴隆。为了运输矿石和各类原料,政府开凿和加深运河、筑路架桥来保障商路通畅,同时限制地方关卡,促进度量衡的统一。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得到改善,里昂的银行家准许国王从他们的金库中提取现款以应付战争需要。弗朗西斯一世在倡导、鼓励工商业活动的同时改革国家的财政税收,年王室领地的收入和税收集中到御库,年设置税务局。政府得以豢养一支兵员众多并因薪饷优厚而忠于国王的职业军队,还可支付1.2万名官吏的俸禄。法国形成欧洲各国中最庞大的和有效的行政机构,钳制、削弱地方贵族的特权,战争的需要有利于君主加强对御前会议和巴黎高等法院的控制。自弗朗西斯一世起国王的诏书以“此乃朕意”结尾,表明君主已凌驾于上述咨询、司法机构之上。凡此种种都促进法兰西的民族统一和君主制度下的中央集权,发端于路易十一时代的法国专制君主制成功地经受意大利战争的考验。

(五)年的卡托一康布雷齐和约,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意大利的政治地图。此时意大利众多的邦国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西班牙统治的邦国和地区,第二种是独立的邦国,第三种是名义上独立实际上依附于西班牙的邦国。诸邦国的政治制度五花八门、各不相同,威尼斯、热那亚、卢加保存城市共和制,教皇国是神权统治,其它多数邦国都实行君主专制。不论实行什么政体各邦国的军政大权都操在国君手中,等级代表机构近乎没有。在经济上各邦国政府都实行保护主义和重商主义,对输入货物课以高额关税,鼓励地方产品出口,给企业主一些贷款和特权,同外邦签订有利的商约,吸引外邦的专门家移住本国。但是在整个封建割据体制的束缚下这些政策收效甚微,加之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战争使意大利又遭到一次巨大的破坏,外国军队蹂躏美丽的国土,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难以估计。战争结束后城乡满目疮痍,工农商各业处于萧条状态,14、15世纪的经济繁荣被16世纪的衰落所代替。

(六)意大利战争期间经过改进的火器(火枪和轮式炮架青铜火炮)首次得到广泛使用,炮兵首次参加野战和堡垒、设防城镇的攻防战斗,对要塞经常采用围而不攻的战术,野战军队用于为受敌围困的据点解围。攻击要塞时首先构筑围攻线,而围攻线必须设在要塞防御工事炮火射程之外,然后构筑土木工事组成的阻援线,只有在这之后才逐步展开攻击。意大利战争证明雇佣军是不可靠的,其战斗力多半取决于交战国的政治和经济状况以及雇佣军的民族特点和是否及时发放薪饷,意大利的历次战争还证明政治形势决定战略局势,而军事行动却不能对战争结局发生质的影响。

四、查理五世

查理五世

竞选皇帝

(一)年2月24日查理五世出生于佛兰德伯国的根特(今属比利时),他是出身于哈布斯堡家族的奥地利大公腓力一世与卡斯蒂利亚女王疯女胡安娜之子,阿拉贡的费尔南多二世与卡斯蒂利亚的伊莎贝拉一世的外孙,神圣罗马皇帝马克西米利安得到和勃艮第女公爵玛丽的孙子。他自幼在低地国家被抚养长大,童年时的教师是乌得勒支的艾德里安(即日后的教皇哈德良六世)。因为当时形势复杂所以查理五世的具体国籍很难说明,从父方来看他是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一员,但他不是纯粹的奥地利血统。他的母亲是西班牙人,西班牙也是他的帝国的核心,但他在西班牙却经常感到自己是个外来者。他的母语是法语,那是他长大的地方“低地国家”(包括今天的比利时、卢森堡、荷兰)的贵族们通用的语言,然而法国正是他终生的敌人。年腓力一是和胡安娜把查理交给他的姑姑萨伏伊公爵夫人奥地利的玛格丽特看管,然后就去西班牙生活。他们很少回来探望自己的儿子,因此查理五世和他的姐姐埃莱奥诺雷、妹妹玛丽和伊莎贝拉在公爵夫人的宫廷里,在那里他接受克罗的威廉二世和乌得勒支的阿德里安的教育。年伊莎贝拉去世,胡安娜成为卡斯蒂利亚女王。腓力一是在年被承认为国王,但不久之后他就去世了,这一事件使精神不稳定的胡安娜彻底精神错乱。她与世隔绝地隐居在托德西拉的一座修道院里,随着父亲的去世和母亲的自闭使查理五世成为勃艮第公爵,并被公认为阿斯图里亚斯亲王(西班牙的推定继承人)。

(二)查理五世于年(他的父亲死于那一年)继承低地国家和弗朗什孔泰的领地权,当他的外祖父费尔南多二世在年去世后他成为一片巨大领地的拥有者,这片领地包括他母亲的卡斯蒂利亚和费尔南多二世统治的阿拉贡、纳瓦拉、格拉纳达、那不勒斯、西西里、撒丁,以及整个西属美洲,也就是说查理五世成为西班牙国王(他在西班牙称卡洛斯一世)。年3月22日查理五世与被葡萄牙冷落的航海家斐迪南·麦哲伦签订协议,资助他进行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次年9月20日麦哲伦率领5艘船、名船员从西班牙塞维利亚港出发,开始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年11月由于天气恶劣和缺乏粮食船队中的一艘船临阵脱逃并逃回西班牙,这些船员为了逃避责任说麦哲伦已经背叛。于是查理五世就愤然放弃对麦哲伦家庭的供给,麦哲伦的妻子儿女后来都饿死了(不过这时候麦哲伦可能已经不知道了),众人认为麦哲伦已经不会回来完全环球任务。虽然麦哲伦于年4月在菲律宾被杀,但剩余的船队成员18人仍然排除艰险万阻在年9月6日返回塞维利亚,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的壮举,还收获许多香料。由于麦哲伦已经在途中已经死,所以查理五世赐予剩下那条船维多利亚号船长埃里·卡诺一枚带有地球标志的勋章,上面写着“你首次环绕我航行一周”。麦哲伦等人环球航行的成功证明地球是一个圆球体,对于人类地理知识的扩大和科学的发展有重大意义。麦哲伦进行环球航行也扩大西属美洲的殖民地(占领智利和秘鲁),使西班牙成为当时的海上霸主。

麦哲伦团队环球航行图

镇压西班牙城市暴动

(一)查理五世即位之初西班牙的政治不统一,各种势力分割国家的权力。在长达八个世纪的反阿拉伯-摩尔人斗争中封建贵族取得不少特权,并出现大批城市公社。在卡斯提、阿拉冈、卡塔罗尼亚和瓦伦西亚等地由贵族、教士和城市上层组成的等级议会权力很大,甚至有权审议王位继承。国王即位要向议会宣誓,议会有权罢黜国王,并可以结成同盟对国王宣战。查理五世即位后决心要铲除各种反对王权的势力,强化专制政权,镇压反对君主专制的人。他直接委派代表国王的行政官吏进驻重要村镇,取消议员不受侵犯的特权规定,对城市强制贷款、任意加派税收。并且大兴异端法庭,以异端罪名镇压敢于反抗君主专制的人。这一切都激起城市各阶层强烈不满,终于酿成年城市公社暴动。卡斯提尔有十一个城市在阿维拉组成军事同盟,与王室的军队展开武装斗争。一部分贵族的僧侣也参加起义,托勒多的贵族胡安·德·巴狄利亚任起义军首领,城市起义迅速席卷西班牙中部和北部。面对城市争取自由的燎原烽火时查理五世一方面采取分化瓦解政策,另一方面又笼络封建贵族。在他们当中任命两个新摄政,并向贵族作出种种让步,使贵族纷纷退出起义的队伍,然后调集大批军队与贵族一起镇压争取自由的市民。年7月查理带着名德意志雇佣军杀回西班牙,10月末彻底镇压城市暴动,处死名起义者。虽然王权战胜地方议会,但是查理五世继续奉行与贵族结盟的政策,捍卫他们的特权利益。此外查理五世鼓励外国商品的输入和本国原料的输出,这就沉重地打击西班牙的工商业,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一个顺从而强大的西班牙构成他日后在欧洲驰骋的基础。

(二)当查理五世于年将西班牙王位让与其子腓力二世后废除腓力及其后裔继承奥地利爵位的权利,正式揭开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序页。年早就被诊断为不育的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二世去世,结束哈布斯堡家族对西班牙历5代的统治。卡洛斯二世生前在宫廷权贵的压力下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异母姐姐、腓力四世之女玛丽亚·特蕾莎与法王路易十四的孙子安茹公爵菲利普(也就是后来的腓力五世),对此强烈不满的哈布斯堡奥地利分支与英国结盟与法国开战,史称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最终西班牙波旁王朝将西属尼德兰、那不勒斯王国、撒丁岛、西西里岛以及其他一部分意大利领地归还奥地利,以换取奥地利承认波旁王室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权。

宗教改革运动

(一)15世纪后半叶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和封建主义走向崩溃,作为中世纪封建统治精神支柱的罗马教廷亦开始衰落。在英国、法国和西班牙当中中央政府权力上升,君主们试图通过控制教会神职的任命来削弱教会的竞争力,以及限制钱财流入罗马。欧洲各主权国家开始摆脱教皇控制,西班牙自斐迪南与伊沙贝拉的联姻后逐步实现教会国家化,使西班牙教会成为当时欧洲最富独立性的天主教会。法国也成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国家,将教会置于君权控制之下。英国自亨利七世到亨利八世时以基督教国教化为开端,开始步入脱离罗马教廷的进程。自神圣罗马帝国以来德国从未形成统一的中央政权,宗教改革前夕所谓的帝国不过是个松散的联邦,政治上的不统一致使它仍被教皇所控制,受教廷的经济剥削和压迫尤深。16世纪初期教会在各方面都急需净化与改革,阿维尼翁教皇和天主教会大分裂使教皇威信大大下降,长达年的十字军东征以及残忍的异端裁判所显示教皇的谬误。文艺复兴时期教皇生活得更像世俗君而非精神领袖,作为教皇国的统治者他们也卷入战争和政治阴谋的漩涡。他们有关政治和艺术的计划(如意大利著名艺术家对梵蒂冈的装饰和对圣彼得大殿的装修)耗资巨大,罗马教皇为弥补耗尽的财政库经常出售职务聚敛钱财,为维持教廷庞大的经济开支和高级教士奢侈的生活教会设立名目繁多的税收,除赎罪券外还有什一捐、特别捐、特赦捐等等。教阶制使高级教士与低级教士间、教士与信徒间的差别日益扩大,大部分的主教出身于贵族家庭,因而几乎不与百姓来往。在许多地方中的世俗君主已经控制主教任命权和其他教会公职的处置权,反过来他们再利用职权去回报有利可图的亲戚和朋友。神圣罗马帝国的有些主教府也是亲王官邸,于是教俗权力集于一身的主教统治着辽阔的疆域。主教和牧者即使没有履行牧养职责,也有着多重“俸禄”,甚至不用居住在该区。因为主教很少投入精力关心堂区具体情况,反而堂区由一些未受过正式教育且得不到很好生活补助的助理司铎们来照管。独身生活恪守不利,神职人员同居或拥有民法妻子的现象也很普遍。隐修院也纪律松弛,特别是教区司铎忽视讲道。盛行的宗教信仰经常夹杂一些迷信色彩以及对神学的误解,教皇拥有极大的权力和财富,高级教士享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德国的7个选侯中有3人是大主教。

(二)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打下思想基础,人文主义运动向中世纪权威发出挑战。人文主义者希望通过开拓新的学习领域达到改革社会、恢复基督教会统一的目的。虽然他们不曾对传统的基本教义提出质疑,甚至为维护传统的教会结构还反对脱离正统教会的分裂活动。但通过对原始基督教的研究他们认识到,当代教会的教阶制、神职人员世俗化、经院哲学的烦琐争论等都背离基督教的原始教义,是基督教面临崩溃的征兆。少数思想家曾大胆向传统观念开战,《圣经》学者威索尔提出:"《圣经》的权威在罗马教皇之上,只有上帝才能赦罪,人只能靠信心,通过与上帝的直接交往而得救。"在这一神学观点中神权和教会有形组织的地位被大大降低。马丁·路德赞赏威索尔的学说并于年将其发表,成为宗教改革基本教义的蓝本。14-15世纪《圣经》已被译成数种语言,加以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更多的人可以直接阅读《圣经》,客观上有利于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在教会内部中分裂的倾向早已存在,如中世纪的阿尔比派、鲍格米勒派、韦尔多派等异端教派,虽然都被镇压但在基督教历史上起到改革先驱的作用,14世纪英格兰的威克里夫和罗拉德派、15世纪波希米亚的胡斯派对宗教改革更有直接的影响。

(三)宗教改革发端于德国,年教皇利奥十世派台彻尔去德国兜售赎罪券,是年10月31日路德在威登堡教堂门前贴出反对销售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从而揭开宗教改革的序幕。年利奥十世发布《斥马丁·路德谕》,限路德于60天内改变立场。路德公开烧毁教皇通谕,并相继发表《关于教会特权制的改革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信》等3篇文章,阐明其神学见解和政治纲领。年德皇查理五世召路德到沃尔姆斯帝国议会受审,因路德拒绝放弃其主张查理五世乃发布《沃尔姆斯敕令》,判路德为异端。路德开始宗教改革之初得到闵采尔的积极支持,年闵采尔领导的群众运动已形成反抗贵族和教会统治的农民战争,但路德却站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立场并发表《为反对叛逆的妖精致萨克森诸侯书》,称闵采尔为“妖怪和魔鬼”,请求诸侯用武力镇压。-年德国大规模农民起义失败后路德对人民完全失去信心,他寄希望于贵族,德国的宗教改革逐渐被诸侯所利用。年查理五世在斯拜尔召开帝国议会,重申《沃尔姆斯敕令》,企图根绝宗教改革运动并恢复天主教势力。支持路德派的请侯群起抗议,此即新教徒被称为“抗议者”的由来。由路德和梅兰希顿等人共同起草的《奥格斯堡信纲》被议会拒绝,查理五世还限令路德派在一年内放弃其信条,否则将以武力讨伐。为抵抗教皇和德皇的镇压德国北部,中部、南部的新教诸侯组成施马加登联盟,天主教诸侯也结成纽伦堡联盟与之相抗衡。年路德派诸侯在法国支持下打败查理五世,年双方缔结《奥格斯堡和约》,这一合约的签署标志着路德宗的正式确立,它基本上依照领地教会的原则(即“教随王定”)。宗教改革在德国爆发后迅速波及西欧各国,在新兴资产阶级势力较强地区(如瑞士、尼德兰、法国南部)的宗教改革以群众运动方式进行,因而比较彻底。在封建势力强大的中央集权君主国家(如英格兰、北欧各国)一般是自上而下进行改革,国王取代教皇成为教会首脑,削弱教廷的地位并建立独立自主的国家教会。

(四)苏黎世和日内瓦是瑞士宗教改革的两个中心,瑞士宗教改革家茨温利得到苏黎世市议会的支持,领导瑞士东北各州教会进行改革。年茨温利在抗击天主教林区五州联军的进攻中于卡匹尔阵亡,此后茨温利派逐渐与加尔文派合流。法国的加尔文则在日内瓦进行改革,年加尔文发表《基督教要义》,年加尔文在日内瓦建立政教合一的共和政权,并受市议会委托领导起草教会典章制度来废除主教制、建立长老制。年前后原先接受茨温利主张的各州是为归正宗的由来而全部接受加尔文主义,于是两派合一。16世纪法国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教廷的控制,但仍坚持天主教信仰并反对宗教改革。法兰西国王法兰西斯一世与西班牙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同时还要与神圣罗马皇帝查理五世斗争,因而采取支持德国新教诸侯的策略,对法国境内新教徒的迫害也相应减轻。年法国又开始镇压新教徒,加尔文逃亡瑞士,但其学说仍继续在法国传播,并得到南部贵族的支持。年法国有49处加尔文派教会,他们于同年举行全国大会正式确认加尔文信条。法国新教徒被称为胡格诺派。-年胡格诺派和天主教势力间爆发一系列战争,年亨利三世去世,法国天主教贵族不接受胡格诺派的亨利四世为王位继承人,亨利四世被迫于年重归天主教。年亨利四世颁布《南特敕令》,规定天主教为法国国教,给予胡格诺派信仰自由和政治平等权利,至此内战结束。法国成为首先对新教宽容并实现民族统一与宗教差异并存的国家,年亨利四世被狂热的天主教徒刺杀,胡格诺派处境恶化。-年胡格诺派曾举行起义但均遭失败,南特敕令于年被取消。

(五)年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强迫英国宗教会议宣认自己是“英国教会”中唯一至高无上的主,而且是照基督律法的许可是最高首脑。年亨利八世禁止英格兰教会向教廷缴纳岁贡,次年促使国会通过《至尊法案》,规定英格兰教会不再受制于教皇而以国王为英格兰教会的最高元首,并将英格兰教会立为国教。其后这项改革运动又得到爱德华六世的支持,玛丽一世曾重修英格兰与教廷的关系。年伊丽莎白一世即位,将英王作为“最高首脑”称号改为“最高管理人”。年英国建立以坎特伯雷大主教为最高宗教领袖的主教团,年英国国会通过《三十九条信纲》,标志着自上而下发动的宗教改革的完成,圣公会最终形成。伊丽莎白一世在教义上容纳某些新教观点,而在组织制度、礼仪等方面尽量保留天主教旧制,从而避免法国、德国发生过的宗教战争。但加尔文派新教徒不满足于伊丽莎白一世的“不彻底改教”,要求清除国教会中的天主教残余,发起以“纯洁教会”为号召的清教徒运动。-年国会召开的威斯敏斯特会议以清教徒为主,还有苏格兰长老会的代表。会议根据加尔文派教义制订《威斯敏斯特信纲》来统一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的宗教信仰,废除主教制并采用长老制。年苏格兰教会正式接受《威斯敏斯特信纲》,该信纲后成为英语世界归正会的基本信条。在国王与国会的内战中克伦威尔领导的国会军队获胜,查理一世以叛国罪被处决。克伦威尔是清教徒,出于政治上的需要比较接近独立派教会,在其统治时期虽承认国教会的存在,但对主教制与长老制同样予以摒弃。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查理二世全面恢复英格兰国教会原有的典章制度。年颁布的《加拉登法典》以伊丽莎白一世时代的《公祷书》为蓝本,只作少量修订并规定所有教士必须公开赞成和拥护该书。凡未经祝圣的教士必须履行主教祝圣的仪式,还要对国教会宣会效忠。结果导致约0名长老会、浸信会和独立教派的教士被驱逐,清教徒与国教会最后决裂,形成所谓“不奉国教者”。

(六)年荷兰天主教神父门诺脱离天主教会加入再洗礼派,再洗礼派闵斯特公社起义失败后门诺在荷兰组织门诺会,获得很大发展。年以后西班牙入侵,爱国的新教徒不满于门诺会和平主义的教义纷纷加入加尔文派。年查理五世颁布被称为“血腥诏令”后尼德兰新教徒不断受到迫害,年腓力二世继承西班牙王位,力图强化对尼德兰的控制,迫使尼德兰与西班牙在政治和宗教上完全划一。人民群起反抗,年在尼德兰中部的佛兰德尔爆发大规模的圣像破坏运动,在奥兰治大公威廉领导下以宗教改革为旗帜的反抗西班牙统治的革命取得胜利。年尼德兰北方数省成立荷兰共和国,成为欧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苏格兰于年国会通过由诺克斯起草的加尔文主义信条,归正宗成为苏格兰的国教。年丹麦正式接受路德派教义,年瑞典建立路德派的国家教会,芬兰当时隶属于瑞典,也随之接受新教。年立陶宛和爱沙尼亚分别成立路德派教会,到16世纪中叶路德派教会在北欧占据优势。胡斯派于年组成波希米亚弟兄会,在民族教会内部实行改革,否认天主教会的权威,要求恢复基督教的纯洁性并取消等级,建立共同生活的基督化社团等。15世纪后半叶该会在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有很大发展,成为推动改革的力量。16世纪中叶被逐出波希米亚后以摩拉维亚为中心,称摩拉维亚弟兄会。法国的再洗礼派流亡摩拉维亚,年成立以赫特为首的赫特派教会,17世纪被迫迁往捷克。年波兰通过《华沙协定》,允许天主教、路德派、加尔文派、波希米亚弟兄会并存。由于天主教反宗教改革的影响,新教未能在南欧主要天主教国家西班牙和意大利取得进展。

(七)宗教改革运动通常被认为是现代世界的开始,伴随文艺复兴运动、科学革命、欧洲人发现美洲大陆,于是宗教改革运动改变西方世界的认知。宗教改革运动最明显的后果是导致西方基督宗教的分裂以及各分裂教派间长期的误解和敌意,从积极方面来看宗教改革对教会生活进行必要的净化,对教义给予必要的澄清。宗教信仰变得更加个人化也更私人化,天主教和新教两者都进行灵修的革新,都强调人内在地与上帝相遇。宗教文化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新教引入会众的咏唱,天主教灵修在巴洛克艺术和音乐方面得以体现。世俗文化也受到影响,路德的《圣经》翻译深刻影响德语的发展,他宣讲的每个人直接被上帝召叫,影响到平信徒文化的出现,与神圣领域分离。教权衰落和教会财产的丧失促成欧洲新的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加强,宗教改革动摇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改变政教合一的局面。实行宗教宽容或宗教自由是宗教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自4世纪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以来各个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教会对所谓异端一直采取敌对、镇压的政策,新教的路德宗和归正宗对所谓异端也都不予宽容。路德本人虽然反对在信仰问题上使用暴力,但后来他实际参与对再洗礼派的迫害,加尔文甚至走得更远。宗教改革后期新教各派的做法有所改变,多次宗教战争之后缔结的和约均规定天主教、新教以及新教的路德宗和归正宗并存,享受同等的信仰自由和政治权利,这标志着宗教迫害的旧时代的结束。16世纪末对异端处以死刑的事例已近绝迹,良心自由原则在宗教战争中的必然妥协中显露出来。

(八)由于受人文主义的影响新教更重视人的个性与现世生活和宣传民主思想,继文艺复兴之后宗教改革进一步冲击神学对科学和自由思想的禁锢,使文学、艺术、科学、哲学、教育等领域发生深刻变化。新教重视普及教育,把办学作为传教的手段之一。路德主张在所有城镇农村设立公费学校,强制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既学习宗教也学文化。梅兰希顿开创分级教学法,编写大量课本,他在威登堡、斯特拉斯堡、日内瓦等地创办的学校成为新教学校的典型。这一时期的学校教育打破以宗教和经典著作为主的拉丁学校传统,引进自然科学和其他学科,注意改进教学法。被西方称为“近代教育科学之父”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年出版的《大教学论》中提出从家庭到大学,从城市到农村一整套教育体系。新教提倡用通俗的民族语言讲道,大量发行各种宣传品,形式多种多样,文字浅显易懂,有力地促进方言文学的发展。在宗教文学方面除路德翻译的德语《圣经》、詹姆士王钦定本英语《圣经》外加尔文的《基督教要义》、克兰麦的《公祷书》等也都被视为经典名著,宗教文学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学的繁荣,有大量优秀文学作品问世,出现拉伯雷、莎士比亚、密尔顿、塞万提斯等伟大作家。艺术方面形成以豪华、夸张为特点的巴罗克艺术风格,罗马圣彼得大堂和圣彼得广场的精美装饰就是巴罗克风格大师贝尔尼尼的杰作,鲁本斯、伦勃朗等画家创作大量以人文主义手法表现宗教题材的绘画。中世纪天主教会已有供信徒唱的圣诗但应用不广,新教强调信徒直接和上帝交往,会众唱诗在礼拜仪式中占较大比重,因此圣诗创作大量涌现。宗教改革初期新教沿用天主教的圣诗音乐,路德曾将拉丁语圣诗译为德语,又亲自创作不少圣诗。年第一本新教圣诗集出版,16世纪末已形成新教特有的圣诗。在天主教会内对基督教新教的反对经常导致保守狭隘的观点,由于对异端的担心教会要求神学上的统一,失去初期教会神学多样化的特征。权威得以强化,教会日渐形成以罗马为中心的组织结构。同时天主教逐渐吸收许多基督新教改革者的积极观点,现代也认可这些认识的某种贡献,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明确指出“教会一直需要革新”。

德意志农民战争

(一)16世纪初在德语地区的南部(尤其是在施瓦本地区)有许多小的封建贵族领地,当地农民的问题是地区性的、由当地贵族领主造成的,这些小封地造成其领主的视野非常狭窄,互相之间矛盾重重,这阻止当地的经济发展。但是起义得以扩展到其它地区以及达到其程度的最主要的原因,来源于当时农民作为社会内人数最多的阶层的总状况,这个总状况在不同的领主手下差别并不很大。封建制度的基础是农民,封建领主、贵族、官员、城市贵族和僧侣全部依仗农民的劳动力。由于这些享受者的数目不断增加其费用也不断提高,而这些费用需要通过农民的税务和徭役来提供。除了其收入和收成上的什一税外他们还必须交杂税、关税和租金,此外还要为其领主承担徭役。在上士瓦本、符腾堡、弗兰肯、萨克森和图林根农民习俗上将其土地分给儿子,这导致在土地面积不增加的情况下农民的土地越来越小。由于税务和支出依然非常高许多极小的农民实际上入不敷出,经济上的困难和经常发生的坏收成以及领主施加的巨大压力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沦为农奴,这使得他们必须付更高的租金和更多的徭役。此外越来越多的领主对于过去遗留下来的、口头的“老法”的解释越来越宽,或者干脆忽视这些习惯法,公共财产被没收,公共的牧地法、伐木法、打鱼法和狩猎法被限制或完全被废除。神圣罗马帝国内部的高层贵族对于改善农民的状况不感兴趣,因为这样的话他们不得不放弃一些特权。低层贵族本身受到没落的威胁,他们的地位大降,这导致此前他们就发动自己的起义(普法尔茨骑士起义)。许多下层贵族试图通过强盗生活来维持其生计,而这又进一步加深农民的负担。僧侣阶层也反对改革,天主教是当时封建制度的一个支柱,天主教的机构本身就是封建领主。几乎所有的修道院均有自己的村庄,教会的收入来自捐献、贩卖赎罪券和什一税,后者也是贵族最重要的财源。唯一的要求废除旧的封建结构的呼声来自城市中的市民阶层,但是他们也受贵族和僧侣的影响,因此这个呼声很弱。

(二)当时教会内部的情况非常糟糕,许多神职人员依靠富人的遗产和赠送以及穷人的税收和捐献过着奢侈的生活,在罗马依靠裙带关系和买卖圣职就可以得到职位和权势,教宗本身从事战争、大兴土木、促进艺术。在马丁·路德之前就已经有人(比如佛罗伦萨的吉罗拉莫·萨伏那罗拉)批评这个状况,年多明我会修士约翰·特泽尔受身负重债的美因茨大主教阿尔布雷希特和教宗良十世的派遣周游德国并贩卖赎罪券,这使得路德非常愤怒,他撰写《九十五条论纲》,传说将这些论纲贴在维滕堡教堂的大门上。苏黎世的慈运理和日内瓦的加尔文公开认为任何人都可以不通过教会直接与上帝接触获得灵魂安宁,这样一来他们推翻天主教会的信仰霸权,由此向农民证实许多神职人员违反自己的教义,大多数这些人无用。此前比较大的起义有:年瑞士同盟反抗哈布斯堡王朝,年至年以及年至年的胡斯战争,年在弗兰肯农民起义,年在克恩顿爆发农民起义,年阿尔戈伊农民起义,年阿尔萨斯农民起义,年施派尔农民起义,年布赖施高农民起义,年符腾堡农民起义,年黑森林农民起义。这些起义中市民也发动起义,其中有:年在柏林起义,年埃尔福特起义,年在雷根斯堡、不伦瑞克、施派尔、科隆、施韦因富特、沃尔姆斯、阿亨和奥斯纳布吕克爆发市民暴动。年在纽伦堡附近的福希海姆再次爆发动乱,此后不久在艾尔福特附近的穆尔豪森也爆发动乱。10月在斯图林根附近的农民起义,此后不久名农民向富特旺根进发。在博登湖周围的上士瓦本地区农民已经不满许久,因此在年2月和3月在短期内就形成三群起义农民,其中最大的有1.2万农民、市民和僧侣。他们在数日内在比贝腊赫附近的芦苇荡中聚集,林道附近的农民起义也有1.2万人,其中也包括许多下层的神职人员和雇佣兵,抵抗坎普顿的修道院领主的农民起义有七千人。几乎所有这些起义均被血腥镇压,只有持续最久的瑞士农民战争最后获得胜利。在其它起义中农民的状况一般不但没有获得改善,而且他们还遭到更重的压迫。

(三)这些起义农民要求改善自己的处境,而不是打算发动战争,因此他们决定与施瓦本联盟谈判。他们派遣50名代表赴同情农民的帝国自由城市梅明根,在这里起义农民的代表试图说明农民的要求,并使用《圣经》来作为他们的要求的理由。经过多次谈判后于年3月20日他们发表《十二条款》和《帝国改革纲领》,这些条款即是抱怨书,也是改革纲领和政治宣言。起义农民以瑞士同盟为榜样和使用《十二条款》为基础宣布成立上施瓦本同盟,三个起义农民群决定互相帮助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互不相关。很快这两份章程就被大量印刷和传播,这是在南德和蒂罗尔起义迅速扩大的重要原因。起义者将成立上施瓦本同盟的消息传播到奥格斯堡,希望与施瓦本联盟平起平坐地进行谈判。但是由于起义农民纪律败坏、到处烧杀抢劫,因此组成施瓦本联盟的贵族不想谈判。在奥格斯堡巨商家族富格尔的资助下,一支由人雇佣军步兵和人装甲骑兵组成的军队被派出去镇压主要以镰刀和连枷为武器的农民。对于德国农民战争来说在梅明根讨论《十二条款》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这里农民的要求首次统一地、书面地被表达出来。农民首次统一对抗统治者,此前的起义都是孤立的,互相之间没有支持,而《十二条款》改变这一点。从另一方面来看假如农民没有从一开始就试图与施瓦本联盟谈判,而是继续扩张自己的起义面积,那么他们通过自己的巨大数量很难被镇压,他们的要求也许会更被看重。《十二条款》包括:取消农奴制;取消小什一税;狩猎、打鱼和取材自由;将公共财产和村落林地还给农民;教区自由选举牧师;减轻徭役,做徭役要有补偿,禁止任意惩罚;由村社自由进行宗教活动和选举传教士;取消16世纪初强加于农民的过重的劳役、地租及其他捐税等。

(四)年3月末施瓦本联盟的军队来到乌尔姆,在多瑙河下游方向不远处的莱普海姆有农民聚集抢劫当地的修道院和贵族庄园,因此施瓦本联盟的军队向莱普海姆进发,在路上就已经击溃多群抢劫的农民。4月4日在莱普海姆附近爆发第一场大规模的战斗,当地的农民战败,最后莱普海姆必须付罚金,农民的领导人被处死。同年4月初农民在内卡河谷和奥登瓦尔德山脉起义,年复活节(4月16日)他们聚集在瓦恩斯贝尔格,起义农民将被大家都痛恨的路德维希·冯·海尔丰斯坦伯爵(马克西米利安大帝的一个女婿)及其骑士折磨致死,这个事件导致了农民获得一个血腥和抢劫的名声,使得许多贵族反对他们。作为惩罚瓦恩斯贝尔格因此被焚毁,农民的首领被处火刑,剩余的农民与由弗兰肯贵族弗洛里安·盖依领导的农民会合,组成一支有1.2万人的起义军。在古兹·冯·伯利辛根的领导下,他们对抗美因茨和维尔茨堡的大主教以及普法尔茨选帝侯的军队。4月12日施瓦本联盟的军队与博登湖最大的农民军作战并很快获胜,农民被解除武装,每人必须付很高的罚金。年4月13日施瓦本联盟的军队在军事训练上比较良好的另一支农民军前不得不撤退,一天后在巴特乌尔扎克遇到阿尔戈伊的农民军,施瓦本联盟军的首领与农民谈判并促使农民解除武装。4月20日他在魏恩加腾与博登湖的起义农民达成协议,他保障农民可以安全撤退,并且让一个仲裁法庭来决定他们的要求。年4月16日符腾堡的农民聚集,人的农民占据斯图加特,同年5月迁往伯布林根。在施韦比施哈尔和施韦比施格明德也有一些农民聚集,人的农民抢劫劳赫和穆尔哈德的修道院,霍亨施道芬堡被焚,在克赖希高和奥尔滕瑙也有修道院和城堡被抢劫和焚毁。

(五)博登湖的起义被平息后施瓦本联盟的军队开始向内卡河进发,在巴林根、内卡河畔的罗滕堡、海伦贝尔格和伯布林根的农民军虽然数量众多但均被击败,其首领南逃。年6月2日内卡河谷和奥登瓦尔德山脉的农民也被击破,年5月23日一群1.8万人的南黑森林农民占领弗莱堡,此后其首领打算去给围困在拉多夫茨尔的农民解围,但是只有少数人跟随他,大多数人决定回家种地去。因此解围的军队人数很少,很快就被斐迪南一世的军队消灭。年6月4日施瓦本联盟的军队在维尔茨堡遇到由古兹·冯·伯利辛根领导的农民军,古兹·冯·伯利辛根在作战前夜借口逃跑,因此第二天农民军没有首领,在两个小时内有农民丧身。此后施瓦本联盟的军队再次南下,7月末在阿尔戈伊战胜最后一批起义者,这支军队在四个月内转战多公里。年5月15日在弗兰肯豪森战役中由托马斯·闵采尔领导的图林根的起义军就已经被领主军队战败,闵采尔兵败被俘,于年5月27日在穆尔豪森被砍头。其它许多小起义也被镇压,在9月份所有的战役和惩罚均结束。

(六)起义者的后果非常悲惨,在镇压过程中有十万农民丧生,幸存的农民自然被剥夺公权并丧失任何权利,任何人都有权追杀他们。许多起义者领导人被处死,许多参加者和支持者受惩罚,有些惩罚非常残忍。许多人在起义被平定后被领主判砍头、刺眼、断指等刑罚,也有许多人被迫交罚金,而且由于他们已经必须交许多税根本无法交这些罚金。许多镇失去其权利,因为它们支持农民,有些城市丧失法庭权、节日被禁止、城墙被拆除、所有武器必须上交、晚上酒店不许开门等等。在部分少数地方的农民战争为农民带来好处,有些地方领主与农民制定合同来解除过去的恶状,比如在年施派尔帝国议会上就坎普顿修道院的问题签署这样的合同。在许多地方农民的处境不像过去那么不明确,他们不必向自己的地主而是直接向自己的领主缴税。对于镇压农民起义的军队首领来说这次行动收获非常大,比如施瓦本联盟的军队的首领在上施瓦本获得许多土地。他们也乘机抢劫和勒索农民来支付自己雇佣军的军费。一些农民军(比如在蒂罗尔)在此后还坚持数年,有些被剥夺公权的农民直到数十年后还在深山老林中当强盗,但是此后年中没有再爆发大型的农民起义,一直到年的三月革命中农民在年的《十二条款》中提出的要求才完全被实现。对于整个帝国的经济来说丧失十万农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这使得整个德国的政治体系在此后没有改革的机会,在三十年战争中成为其它强国的战场。

#世界历史#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