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有哪些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考新传,相逢在更高处
各位小伙伴们你们好~
今天是“趣读史”栏目的第4期:《京报》
本文正文共字。其中名词解释部分为字。
“趣读史”栏目主要内容包含两个部分:名词解释和趣读史。名词解释部分的用法当然是背背背啦,建议大家誊抄在自己的笔记上进行背诵。学姐在名词解释下面为大家准备了小故事,它是对名词解释的趣味延伸或解读,是为了更好地记忆名词解释,所以可以选择性地阅读。
《京报》
《京报》出现在清高宗乾隆年间。其主要内容局限于宫门抄、皇帝谕旨和大臣奏章等政府文书,但有民营报房定期印刷,公开销售于民间。《京报》的性质仍然属于官场情报资料,但是已不具有政府公报的性质。《京报》是中国古代报纸发展得最成熟的一种形式,已与近代报刊十分相近。但其没有专业采编人员,因此不属于大众传播媒介,与以前的同类新闻信息传播载体相比,仍没有质的变化。()
所谓《京报》,乃是清代民间刊刻朝廷邸抄而逐渐兴起的一种报纸。戈公振如是记载《京报》的起源:“据北京《京报》房中人言,清初有南纸铺荣禄堂者,因与内府有关系,得印《缙绅录》及《京报》发售。时有山东登属之人,负贩于西北各省,携之而往,销行颇易。此辈见有利可图,乃在正阳门外设立报房,发行《京报》,其性质犹南方之信局也。”
因报房都集中在北京,故得名《京报》。见于记载的《京报》房先后有公慎、聚兴、聚升、合成、杜记、集文、同顺、天华、公兴、聚恒、连升等十几家,足见其兴盛之时的状况。经营《京报》者,一般都是从在京的提塘公设报房中逐渐分离出来的,他们与朝廷的邸报职官机构有着密切的联系,才能够在第一时间拿到邸报的抄本,进而回报房进行简单的整理后,印成《京报》发行牟利。
《京报》的内容只有三类,“《京报》所载,首宫门抄,次上谕,又次奏折,皆每日内阁所发钞者也”。因此,从内容上看,《京报》不符合现代报纸的要求。《京报》由于只是翻录朝廷的邸报,以至于当时的士人把《京报》与邸报等同看待,《京报》报房并没有自身所采集的新闻和评论,其内容也只是以朝廷内公文往还为主,所以不能算作是一种近代形态的报纸。不过,从在民间经营、印刷、发行、公众性等角度,《京报》与《申报》所代表的现代报刊其实并无太多区别,但它又不是一种纯然的古代形态的官报,而是介乎两者之间。
《京报》的生产过程,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从内阁处拿到当日的宫门钞、上谕与章奏。金梁在《光宣小记》一书中有《京报》生产过程的描述:“朝报与宫门抄略同,增以奏折,凡发抄者皆载。日常十数页,加黄纸面,成小本,不待午即发。时促字多,尤为不易,而终岁无误。原稿例由内阁抄发,员书数十人,候奏事折下,迅缮归档,别备一份付报《北洋官报》与晚清《京报》《申报》关系述论房。”拿到或抄到“别备一份”之后,回到报房进行简单的编辑加工,把拿到的文件按照宫门钞、上谕、章奏的体例分好之后就进入印刷程序。印刷因不同的报房和年代,又可分为泥版印刷、木活字印刷、胶泥活字印刷,到光绪末年,又陆续采用铅活字印刷。“亦系泥印,时有用聚珍木字者,反不如旧法之捷。其后改《内阁官报》,专官设局,本日谕奏常待隔日始得见,亦不如旧报之速也。”印刷完毕之后,将印刷而成的《京报》装订成册,大概每册为4~10页,竖排排行,每行一般为22个字,每页大概14~18行。然后是加上封面,一般而言,皆用黄色连史纸,故《京报》又称黄皮《京报》。在封面左上角用醒目的红字书“京报”二字,右下角则亦用红字题上报房之名。但也有一些报房使用白色封面,上面加印“一品当朝”“指日高升”“天官赐福”“加官进禄”等图案,中间穿插“京报”二字与报房名称。
加上封面装订好之后,就进入发行阶段。通常北京城内可由报房雇佣的送报人直接送到,外地则需要耗费时日等待寄递。所以在京城之外的地方又出现了翻印《京报》牟利的地方报房,这些地方报房一则将得来的《京报》进行翻印,一则印刷本省之“辕门抄”,构成了《京报》房的地方形态。
《京报》的发行量至今已无详细数字可考。不过,据记载其在晚清最高日发行量可达1万份,而当时最负盛名之现代报刊《申报》的日发行量在年是~份。可见,《京报》并没有因其非现代报刊的身份而无法立足于晚清报界,相反,却随着印刷技术的革新、现代交通的发展以及民报、外报的兴起,在一段时间内颇为兴旺。
参考文献:
姜海龙.《北洋官报》与晚清《京报》、《申报》关系述论[J].新闻与传播评论,(00):-.
特别福利
将文章链接分享至3个新传考研群(QQ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