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皮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战火下的童真,只存在电影里原创新周刊 [复制链接]

1#

Mother,doyouthinktheylldropthebomb?

妈妈,他们会扔下炸弹吗?

Mother,doyouthinktheylllikethissong?

妈妈,他们会喜欢这首歌吗?

Mother,doyouthinktheylltrytobreakmyballs?

妈妈,他们会弄坏我的球吗?

OoooowaaMother,shouldIbuildawall?

噢,妈妈,我是不是该建起一堵墙?

——《Mother》PinkFloyd

10岁的小男孩乔乔,虽然连鞋带都系不好,却有着一个执着的纳粹梦。

在这一点上,他与妈妈产生了分歧。

“你成长得太快了,一个10岁的孩子,不应该在庆祝战争和讨论*治,你应该在爬树,然后从树上掉下来。”

“可是希特勒说,等我们胜利了,就要由我们这些年轻的男孩来统治世界了!”

“噗——我们不会胜利的,到那时你要怎么办呢?”

豆瓣8.4的《乔乔的异想世界》,不仅拿下了第92届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多伦多电影节的人民选择奖,还被美国电影学会评为年度十佳电影。

导演TaikaWaititi认为,《乔乔的异想世界》是一封献给母亲的情书:

“对我来说,斯嘉丽·约翰逊饰演的母亲是电影里最重要的角色。她一直在保护着孩子,避免他受到不好的影响。在我自己成为一名父亲之后,我才真正意识到,父母真会为了保护孩子做任何事情。”

不论电影内外,大人们都在编织着美丽的童话,试图保护孩子的童真。在这些儿童的眼中,残酷的战争似乎变成了一场游戏,鲜血和死亡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

这样的电影,《乔乔的异想世界》不是第一部,也不会是最后一部。

视频剪辑:新周刊APP记者风雨不收徐霞客

Zombie,Zombie,Zombie

在小男孩乔乔的想象中,犹太人有着尖利的獠牙,长长的舌头,身上有鳞片,头上有犄角,闻起来还会有一股布鲁塞尔芽菜的味道。

直到有一天,他发现家里藏着一个犹太女孩。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乔乔原本坚定不移的立场也开始摇摆:

“乔乔,你不是一个纳粹,你不过是个喜欢万字符、穿着制服玩的10岁男孩。你想要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但你不是。”

《乔乔的异想世界》是一部以儿童的视角来看待二战的电影。

孩子们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们往往能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用纯真的眼光去打量成人的世界:

一方面,电影往往能借孩子们的童言无忌,讨论成人们讳莫如深的话题;另一方面,儿童简单的疑问和想法,往往会惊醒已经麻木的大人们,让我们重新审视这场习以为常的战争,意识到它的愚蠢和荒谬。

“在黑暗的理性到来之前,用以丈量童年的是听觉、视觉以及嗅觉。”

说起“儿童+二战”的电影,不得不提的一部作品就是《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改编自爱尔兰作家约翰·伯恩的同名获奖小说。在8岁小男孩布鲁诺的眼中,集中营里的犹太人,身上穿着的不是囚服,而是好看的条纹睡衣:“这太不公平了,我整天在家里无所事事,而你们却可以和朋友一起玩。”

犹太人帕维尔曾经是一名医生,在饱经苦难后变成了厨房帮佣。然而在布鲁诺的眼中,帕维尔的职业转变与战争无关,而是自己不努力的结果:

“我真搞不懂,大人们总是不能下定决心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就像帕维尔,他以前是个医生,现在却在这削土豆。”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提供了多个儿童的视角:

身为*官的儿子,布鲁诺在父母的保护下依旧天真;身为*官的女儿,布鲁诺的姐姐丢掉了自己喜爱的洋娃娃,成为了狂热的纳粹拥护者;犹太男孩小小年纪就遭受了苦难,接受被奴役的现实。

孩子之间的关系,远没有成人之间那么剑拔弩张,却也反衬出成人世界的残酷。

当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像他们一样保持童真。

在匈牙利电影《恶童日记》里,二战期间,一对双胞胎逃到外婆家,在亲眼目睹士兵活活饿死、犹太人被告密者揭发之后,从天真无邪的小孩,一步步成长为冷漠的恶童。

更多的儿童的下场正是像《恶童日记》这样。他们没有父母的庇护,往往还没明白发生了什么,就跟着大家一起东躲西藏,过上了流离失所的日子。

Lookattheworldwerekilling

thewaywe’vealwaysdonebefore

儿童看待二战的视角,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不少以儿童为主角的二战电影,背后都有着真实的人物原型。

对我们来说,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安妮日记》:

“亲爱的基蒂/p>

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长久无法出门,我变得对一切与大自然有关的事物都无比狂热。我记得非常清楚,在以前,湛蓝的天空,鸟儿的歌唱,月光和鲜花,都从未令我心迷神往过。可自从我来到这里,这一切都变了。

比方说,有天晚上天气很暖和,我熬到11点半故意不睡觉,为的是独自好好看看月亮。但是因为月光太亮了,我不敢打开窗户。还有一次,就在五个月以前的一个晚上,我碰巧在楼上,窗户是开着的,我一直等到非关窗户不可的时候才下楼去。漆黑的夜晚,风吹雨打,雷电交加,我全然被这种力量镇住了。这是我一年半以来第一次目睹夜晚......”

年上映的《芬妮的旅程》,同样改编自幸存者的自传:

年,年仅13岁的芬妮(FannyBen-Ami)带着一群犹太儿童穿越被纳粹占领的法国,到瑞士寻求庇护。

电影中的真实感,不仅仅体现在人物上。

有意思的是,由于在二战中的遭遇不同,各个国家拍出来的二战电影也风格迥异,展现出浓浓的时代烙印和文化特点:

英、法、意等国家更倾向于呈现儿童的天真面,用童心、美好和希望来调和战争给人带来的苦痛。在多数二战电影中,儿童往往是被保护的角色,二战爆发导致的种种变数,在儿童眼里非但算不上什么事儿,还可能成为有趣的童年回忆:

比如在《新纽扣战争》中,两个村庄的孩子们发动了一场纽扣战争,输者会被割掉衣服上所有的纽扣——在孩子们眼里,二战的影响还不如这场纽扣战争来得深远;在《希望与荣耀》中,学校被轰炸机夷为平地,全体学生并不感到沮丧,反而因为不用再上课而欢呼:“谢谢你,阿道夫!”

在电影《美丽人生》中,父亲为儿子搭建起了一个梦幻的世界:听话的孩子就能取得胜利,获得一辆坦克。旁人眼里暗无天日的集中营,在孩子的眼中,竟变成了一个有趣的游戏。

美国的二战电影往往更加商业化,电影充满戏剧张力。如《太阳帝国》、《战火遗孤》、《雪宝》,在这些电影中,孩子们在二战中的经历,往往被塑造成一场惊心动魄的探险游戏;

前苏联、德国的电影,则注重对二战的反思。它们将电影的内核聚焦在二战对儿童身心的摧残上,《伊万的童年》、《团的儿子》、《铁皮鼓》都是如此——

在《伊万的童年》中,由于家人被德*杀害,小男孩伊万走上了复仇的道路。在战争的阴影下,孩子们本该充满欢笑的脸庞,逐渐被充满仇恨的神情取而代之。

YoumaysaythatImadreamer,

butImnottheonlyone

战争在儿童眼里,真的只是一场游戏这么简单吗?

二战期间,被纳粹杀害的犹太儿童人数多达万——这还不包括数以万计的吉普赛儿童,以及在“安乐死计划”中丧生的近万名非犹太儿童,和居住在德国占领区的一些波兰儿童、前苏联儿童。

多数儿童会被直接杀死或送到集中营等死,只有13~18岁的青少年会被留下来做苦力或是医学实验。

历史学家伊曼纽尔(EmanuelRingelblum)在年写道:

“即使是蛮荒时代的原始人,也有着最起码的良知,不会伤害处于弱势的儿童。但希特勒却不同,在他之下,无辜的儿童也难以从这场灾难中幸存。”

二战结束后不久,欧洲的犹太机构开始追踪幸存者人数,结果令人毛骨悚然:

年战争开始之际,波兰尚有万犹太儿童,到最后只剩不到位,存活率不到1%。

多数儿童都靠躲藏得以幸存,但与此同时,纳粹也在不断寻找犹太人的藏身之处:从年到年,就有近名犹太人被告密者检举揭发,从而被害。

即使儿童成功躲过了纳粹,也未必意味着从此就逃出生天。

美国大屠杀纪念馆在荷兰进行的一项研究数据表明,20%的犹太儿童因为无法向外界寻求帮助,或是怕被赶走,都受到过“保护者”的虐待,一些儿童还遭到了性侵;

同时,在二战过程中,孩子们常常不得不转移躲藏地点,离开刚刚建立起的家庭:电影《战场上的小人球》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在孩子们眼中,他们就像皮球一样,在原生家庭和寄养家庭间被踢来踢去,过着居无定所,颠沛流离的生活。

即使存活下来,他们受到的心灵创伤也难以平复。幸存者雷吉娜·唐纳(RegineDonner)说:

“我必须隐藏好自己的犹太身份,我没有童年,也没有青春,他们夺走了我的名字,我的理想,和我的宗教信仰。”

可惜的是,这样的“二战”还在不断重演,只是发生在不同身份与种族的孩子们身上。乔治·克莱门赛说:“我已经分不清楚,到底战争是和平年代间的小插曲,还是和平年代是战争间的小插曲了。”

那些充满着童真与希望的电影,何尝不是大人们给自己编织的成人童话呢?

迈克尔·杰克逊曾经为儿童写过一首《HealtheWorld》,呼吁世界和平,并在MV中发表了这样一段独白:“孩子们的笑容提醒着我们,生命里最宝贵的东西,就是未经仇恨、歧视和贪婪沾染的灵*。要治愈这个世界,就要先从拯救孩子开始。”

这段话至今依旧受用。孩子的童真,不该只停留在电影里。

Lookatthehatewerebreeding

看看我们滋生的仇恨吧

Lookatthefearwerefeeding

看看我们散播的恐惧吧

Lookattheliveswereleading

再看看我们所过的生活吧

Thewaywevealwaysdonebefore

那就是我们一直以来的所作所为

Myhandsaretied

我的双手已被缚

Thebillionsshiftfromsidetoside

数以万计的人们流离失所

Andthewarsgoonwithbrainwashedpride

战争仍在持续,而我们被洗脑

FortheloveofGodandourhumanrights

以上帝之爱和人权之名

Andallthesethingsaresweptaside

横扫一切无所幸免

Bybloodyhandstimecantdeny

用那沾满鲜血永不能洗刷的双手

andarewashedawaybyyourgenocide

它轻轻松松就洗去了大屠杀的罪恶血迹

Andhistoryhidestheliesofourcivilwars

而历史掩盖了战争的谎言

——《CivilWar》GunsNRoses

参考资料

[1]战火童心——欧美“二战”题材儿童电影纵览︱刘吉元,素亚斌

[2]战争题材电影中的儿童形象研究︱李天辰

[3]儿童视角的集中营题材电影研究︱张旸

[4]CHILDRENDURINGTHEHOLOCAUST︱UnitedStatesHolocaustMemorialMuseum

[5]LookingBackattheHolocaust,ThroughaChild’sEyes︱IsabelKershner

[6]TaikaWaititiexplainstheoriginsofhismovieJojoRabbit,whichwonhimthebestadaptedscreenplayOscar︱JasonGuerrasio

[7]InterviewwithTaikaWaititi–JojoRabbit︱GillPringle

[6]TheBoyInTheStripedPyjamas-JohnBoyneinterview︱RobCarnevale

[9]‘Fanny’sJourney’protagonistdescribestoMiamistudentsherescapeduringHolocaust︱MarcusLim

本文首发于新周刊APP,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