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皮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智力测验有助于正确观察和判断儿童的身心发 [复制链接]

1#

凯兴斯泰纳的劳作教育理论

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年生于巴伐利亚的首府慕尼黑。他自小立志当初等学校教师,17岁时毕业于弗赖辛师范学校。在担任3年小学教师后,由于对科学的兴趣,他辞去教职,又自己补习了3年中学课程,于年进慕尼黑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又兼学教育学和哲学。年,他开始作为一个中等学校教师在巴伐利亚的一些中学里教了12年书。年,他在慕尼黑建立了第一所职业学校。年,他被任命为慕尼黑的教育局长,在职25年,主持进行学校教育改革。之后,他又担任慕尼黑大学的教育学教授,一直到年1月15日去世为止。

他生前曾多次赴美、英和欧洲大陆国家演讲。早在年,在题为《小学的改造》的讲演中,凯兴斯泰纳就已使用了“劳作学校”(Arbeitsschule)一词,与“书本学校”相对立。年,在瑞士苏黎世举行的裴斯泰洛齐诞辰周年纪念大会上,他又发表演讲,明确指出:“将来的学校应该是劳作学校。”直到这时,他提倡的“劳作学校”才引起了许多教育家的兴趣和注意。

人们一般认为,这是“劳作学校运动”的开始。年,他又写了《劳作学校的概念》一书,比较系统地阐明了对“劳作学校”的见解。但应该指出,他所说的“劳作学校”主要涉及当时德国资产阶级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国民学校、职业学校等。作为德国资产阶级利益忠实代表的凯兴斯泰纳认为,对学生必须进行贯彻国家主义思想为主的公民教育。他曾这样说:“我以为国家公立学校的目的——也就是一切教育的目的——是教育有用的国家公民。”在他看来,不管一个人的*治信念、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怎样,他都要成为一个为“最高价值的国家”服务的公民。从而把教育看成是德国资产阶级对人民进行心灵“陶冶”和严格的思想控制的重要工具。

凯兴斯泰纳要求在为国家服务的过程中,每一个公民都要在国家中从事一项具体的职业。所以,公立学校就要帮助和培养学生“将来能在国家的组织团体中,担任一项工作,或一种职务,并且把这种职务或工作做得能够多么好就多么好!”“让个人自己去练习。将所任的职务看作郑重的公事。”同时,以儿童的天赋为条件,发展儿童的性格和力量。具体来说,公立学校有两个不可缺少的任务:一是性格训练;二是职业训练。由此,凯兴斯泰纳强调必须把公立学校办成“劳作学校”。它的用意,在于以极少的知识材料,得到极多的适应力、本领和工作兴趣,以完成国家公民教育的使命。通过劳作教育,使学生既可以养成个人的职业技能,又能养成为国家服务的精神,而成为具有独立精神、和谐发展和行动自由的人,即德国资产阶级所需要的新型劳动力。

他还指出,“那种死记知识的教育——征服了一切国民学校和高级学校的死记呆背的教育——已不是我们今日所需要的国民教育和人类教育了。”因此,学校应该是一个共同的劳作团体。在劳作学校中,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的劳作活动是一个核心。它的重要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有效的学习依靠思想与行动的适当结合。凯兴斯泰纳曾这样说:“我们需要人,而不是一本词典。”教育中的活动方法对品行发展是必要的。劳作活动,特别是为社会服务的活动,是人类教育中的一种最强有力的道德力量。对职业技能的培养来说,劳作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它能使学生获得具体的经验,并培养合作的能力。凯兴斯泰纳曾这样说:“学校改革之最有价值者,是在将学校由个人欲望发展的地方,改变为社会服务的机构由单纯培养知识的地方,改变为多方面的人文机构;由善求知识的地方,改变为善用知识的机构。”

在凯兴斯泰纳看来,劳作活动首先具有教学的价值。学生要求获得经验的知识和生产的技能,唯一的方法是参加劳作活动。特别是学生的能力,不是靠一般的教育,而是在实际的生产作业中养成的。可以这样说,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劳作活动具有最高的价值。这样,可以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中获得知识,遵循亲身观察和亲身经验的“新路”。所以,学校教育应该以劳作活动为基础。这也是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与此同时,劳作活动还具有训练的价值。在他看来,劳作活动是训练公民性格,加强思想控制的最有效的方法。在劳作活动中,性格的训练具体表现在学生的意志力、判断力、敏锐性和兴奋性等四个方面的培养上。凯兴斯泰纳说劳作学校的“组织必须以性格陶冶为最高条件”。就这一点意义来说,他又把劳作学校称为“性格陶冶的学校”。

因此,在劳作学校中,应该设有手工场、实验室、学校园地、缝纫室和烹饪室等。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组成劳作小组。学生参加手工劳作活动,应该象真正的工人从事其职业一样,竭尽全力去做。只有这样真正的手工劳作活动,才能使职业技能熟练,同时又能打下一切正确知识的基础。在凯兴斯泰纳看来,知识必须从经验中去获得,技能必须从生产作业的练习中去培养。对最重要的经验知识与生产技能的忽视,是根本的错误。由此,他主张手工劳作教育除在各门科目中进行外,还应该成为独立的一门科目,并且必须由有能力的专业教师来担任这样,就产生了建立手工师范学校的需要。

在担任慕尼黑教育局长期间,凯兴斯泰纳除了对国民学校进行改革外,还设立了业余补习学校。业余补习学校招收那些在国民学校里没有受完初等教育的人。每周上课八至十小时,均安排在晚上和星期天。除讲授手工业训练方面的课程外,还进行公民教育。

凯兴斯泰纳亲自领导和主持了慕尼黑的劳作学校实验。他的劳作教育理论,对整个德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的学校教育也有较大的影响。年,在魏玛时期制定的德国新宪法第条中,就规定了劳作教育的实施。年,德国教育大会又通过决议,指出新学校必须是劳作学校,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办法。瑞士、英国和法国等国也有采取“劳作学校”做法的。俄国教育家布隆斯基(II.II.BJOHCEиü)的主张和做法实际上也源于此。对凯兴斯泰纳和他的做法,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曾作过这样的评价:“他对资产阶级国家非常崇拜,异常坚决地保全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且使自己的教育活动吻合这种利益。他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精通最新的教学方法,曾经到法国、瑞士、奥地利去考察职业教育情况。但是,他希望建立新学校。他想建立一种采用新方法达到老目的的学校。”

德可乐利的教学法

在欧洲现代教育革新家中,比利时的德可乐利也是一个重要的代表。他年生于比利时东佛拉芒省雷内克斯市。在受完中等教育后,他进入了根特大学学习医学,并以优秀成绩获得了博士学位。大学毕业后,依靠旅行奖学金的资助,曾在柏林和巴黎短期进修。年,他回到布鲁塞尔,利用自己的住宅创办了“变态儿童研究所”,招收许多身心有缺陷的儿童,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年,他被任命为布鲁塞尔市的特殊教育督学。年,他又开办了驰名世界的“隐修学校”,(LEcoledeLErmitage),专门招收正常儿童(这所学校一般以“德可乐利学校”著称,年迁到于克勒,至今尚在)。

年,他担任布鲁塞尔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年,他任布鲁塞尔大学儿童心理系主任。他积极赞助“新教育联谊会”的创立,并于年和年出席它的大会,作关于自己教学法的讲演。在德可乐利的一生中,他作为一个医学博士、一个教育心理学家和一个实际的学校教师,把教育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了起来。

对当时流行的学校教育,德可乐利曾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认为,它们具有过多的学术性,而没有很充分地适应儿童的年龄、能力和兴趣;学习的课目是互相隔离的,而不能为学生所掌握;学生花在获得知识上的时间和努力过多,而花在表达上太少;它们给儿童活动的机会太少,等等。他曾这样说:“农业或商业不是凝固不变的,教育也没有更多的理由依然故我。经验表明,物理的和社会的环境,生活的需要和条件,都在变;因此,就必须适应这些新的因素。教育的方法必须革新。要革新,就得象工业、畜牧和种植那样的试验和尝试,即我们所说的实验。教育这事业,必须比人类的任何其它事业更灵活、更有进化的能力。”

因此,德可乐利创办了教育实验的基地,并在实验中确立了自己教育理论的宗旨:一是“在生活中进行为生活预备的教育”。概括起来说,教育就是生活。二是“组织适宜儿童发展倾向的环境,提供适当的刺激”。他认为,儿童是一个将参加社会生活的人,教育应该使他愉快地作好这一准备;儿童是一个正在生长的整体,在每一个年龄期都有变化,有时可能是细微的和感觉不到的变化;同一年龄的儿童之间存在着差异,而不存在着相似的复制品;某一年龄的儿童会表现出其所特有的几种兴趣,心智活动应该以这种不同的兴趣为根据;感觉和筋肉运动是儿童生活中最主要的活动。

由此出发,德可乐利提出,学校应该设在一个自然环境中。在这个环境中,儿童学习的地方也就是他生活的地方。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能与各种自然现象接触。同时,学校又是简化的社会,要用一种简单的形式来表示儿童的社会生活。学生的人数不能太多,学校应该实行男女同校教育(从4岁继续到10岁或12岁)。

课程分为关于个人的知识和关于环境的知识两大类。教室应该就是工作室或实验室,学生以活动为主,讲课及参观仅是它的补充。分组时,应尽量把各方面极相近的儿童编为一组。一般地上午用来教读写算和从事各种练习,例如,观察、图画、唱歌和体育等;下午用来学习手工和外国语。教师应该是由聪明能干和富有创造力、想象力的人担任;他们热爱儿童,渴望了解和帮助儿童。在学校生活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儿童的自制力、创造力和合作的能力。他的“隐修学校”,就是基于这些原理而建立起来的。刚开办时,它仅有几个学生,后来发展到多个4-18岁的学生。它设有宽敞的工作室、宽广的场地、漂亮的花园允许学生进行各种活动。一句话,“自然从各方面围绕着他们”。

德可乐利的教学法的基础是兴趣中心。“兴趣是个水闸。依靠它,能打开注意的水库和指引注意流下来”。在他看来,每个兴趣中心都象设计单元一样,应付一个大问题,由此出发学习各门学科。每个兴趣中心均有一个中心概念贯串全过程,以作为其他一切学科的枢纽。而兴趣中心又是以儿童的需要为根据的。儿童的需要大致可以分为四类:(1)营养的需要;(2)环境保护的需要;(3)自卫的需要;(4)工作及活动的需要。例如,“果子”是兴趣中心,“我饿”是儿童的需要;“衣服”是兴趣中心,“我冷”是儿童的需要,等等。这些需要中的每一个就构成一学年的兴趣中心,每学年的工作就在一种兴趣中心周围组织起来。这种以兴趣为中心的课程在实施时,可以先选择与儿童目前的兴趣有关的较小的中心开始,以后逐渐扩大,研究较大的兴趣中心。

这是具体教学过程的三个步骤,其中表达是最重要的一个步骤。他认为,观察可以使儿童接触第一手的现象和材料,获得直接的经验;联想(空间的与时间的)是根据儿童的好奇心,把直接的经验集合、分类和比较,使儿童认识由观察而得的经验与由回忆而起的经验(或由间接而得的经验)两者间的关系;表达是用制作、图画、剪纸(具体的形式)和读书、谈话、写字、拼音、作文(抽象的形式)来表现观念。例如,以这是具体教学过程的三个步骤,其中表达是最重要的一个步骤。

他认为,观察可以使儿童接触第一手的现象和材料,获得直接的经验;联想(空间的与时间的)是根据儿童的好奇心,把直接的经验集合、分类和比较,使儿童认识由观察而得的经验与由回忆而起的经验(或由间接而得的经验)两者间的关系;表达是用制作、图画、剪纸(具体的形式)和读书、谈话、写字、拼音、作文(抽象的形式)来表现观念。例如,以“果子”的单元教学为例,先观察果子的种类、数目、形状、颜色、大小、轻重、味道、表皮的粗细,以及果子出售的情况等;其次,联想到果子的来源、运输和储藏等;最后,读和写果子的名称,进行有关果子的游戏,画果子的形状,用泥做各种果子的模型,编有关果子的故事等。

在对身心有缺陷的儿童进行教育时,德可乐利采用的方法基本上与对正常儿童采用的方法相似。在他的“变态儿童研究所”里,不仅有智能低下的儿童,而且有聋哑儿童和问题儿童。他认为,对他们的教育需要给以特别的注意,可采用露天游戏、从事园艺和饲养小动物等进行身体活动,并进行手工活动,读写算教学的进度应该比正常儿童的进度慢得多。

为了正确地观察和判断儿童的身心发展,德可乐利采用了智力测验的做法。在使用《比奈-西蒙量表》的基础上,他与布伊斯(Buyse)一起合编了《布伊斯一德可乐利量表》,并合写了《雪力测验的实践》一书(年)。此外,年,他第-一个利用电影来对儿童的活动进行观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他更广泛地运用这一手段,摄制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各阶段》、《儿童的社会反应》和《0-6岁儿童的模仿行为》等;对教学实验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德可乐利写过不少著作,但是,没有一本系统地阐述他自己教育理论的著作。他的工作标志着新教育运动在比利时的扩展。他先于意大利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在教育实验的基础上,研究儿童的心理和教学,成为实验教育学的先驱者之一。他的教学法也有“比利时设计教学法”之称。特别是由于阿米莉。哈梅德(AmelieHamaide)著的《德可乐利方法》一书的出版和翻译,加上一些国家的教育家不断地访问“隐修学校”,使得德可乐利与他的教学法为许多新教育家所熟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