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增速会呈现什么走势?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驱动力是什么?如何处理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之间的关系?……
吴思、李大巍两位年轻学者,对话10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请他们结合自己的理论观点和学说,分别从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平等和收入分配、未来就业趋势等角度,就全球和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提出洞见,于是有了这本《中国经济的未来:10位诺奖经济学家建言中国经济》。
近日,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第四期“同读一本书”活动将该书列为阅读书目,学员们阅读并撰写了书评,本刊择其部分观点加以分享,作者之一的李大巍在活动现场接受了本刊的专访。
犹如加入一场圆桌讨论
上海市金融工作委员会调研员高成富
读《中国经济的未来:10位诺奖经济学家建言中国经济》,犹如加入10位诺奖经济学家讨论中国经济未来的圆桌会议,受益匪浅。
要从辩证和动态的角度理解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经济学的一个永恒话题。亚当·斯密一派极力推崇自由市场,“认为价格机制是看不见的手,引导着经济的运行,政府不应该干预经济”;以凯恩斯为代表的凯恩斯主义,则强调“政府应该更多地干预经济”。两派的争论从未停止,《国富论》与《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也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两大“圣典”。10位诺奖经济学家接受访谈时,也不时提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芬恩·基德兰德认为,在短期中如果仅仅依靠市场调节,出现经济周期性波动是必然的,因为市场无法预测外部冲击的变动,也无法迅速做出反应;但从长期看,因为存在帕累托最优均衡的自发约束,政府不应太多干预。这种观点我们比较容易理解,也符合我国经济管理实践。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26年来,我国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是例证。中国的经济理论和实际,证明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动态的:资源配置方面,市场要发挥基础性作用,遵循市场规律;但是政府在应该出现的时候必须出现,重点是解决市场失灵问题。
要从全面和持续的维度把握经济增长的要素。
近年来,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挑战很大。这需要从经济增长理论探求解决方案,经济增长是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的函数。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太多依靠土地、自然资源,这些方面的潜力已经不大了,而且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经济学家们认为,中国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但需要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创新和技术变革,应当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