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皮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国盛证券复盘60年代电子热美股也有 [复制链接]

1#

来源:金融界网站

来源:国盛证券

报告正文

引言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增速开始下台阶,为突出重围实现经济转型,叠加美苏冷战向科技领域转移,美国斥巨资投入到半导体、计算机以及航空领域的研发当中,为电子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资本市场的疯狂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两次“电子热”投机到“漂亮50”的炒作,资本市场轮番上演着贪婪与恐惧,虽然泡沫过后,大部分的公司就此退场,但仍有少数伟大的公司在时间与资本的大浪淘沙中成长起来。另外,历史总是不分国别的在不同的时间段重演,A股的第一轮“科技牛”即“行情”,虽然是发生在美股“电子热”投机的30年之后,但一切又如此的相似,本篇报告我们将重点复盘一下60年代这段沸腾的岁月[1]。

宏观经济——增速开始下台阶,国际竞争力减弱

20世纪60、70年代,美国正处于二战后第一轮战略扩张由极盛转向收缩、全球霸权衰退的过程中:

首先,经济上增速放缓,国际竞争力减弱。二战后,美国经济先是经历了一段蓬勃发展的时期,即便在年、年和年经历了三次较小规模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却始终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但在进入60年代后,美国的这种高经济增速渐渐难以为继:美国二战后的经济高增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马歇尔计划、战时滞后需求释放、婴儿潮及中产阶级成长等因素的支撑。但在进入50年代下半叶后,这些支撑力量逐渐开始减弱。至60年代初,美国经济增长出现下滑,连续两届*府采取财*刺激从而保持了经济的增长。到年时,经济再难维持高速增长,增速开始下台阶。同时,德国、日本快速崛起冲击,美国在全球市场上的阵地不断沦陷。此外,连续爆发的美元危机,最终导致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国、美元在战后西方国家经济运行中的核心地位大幅削弱。

其次,*治*事上美国在西方阵营乃至全世界的领导地位也有所弱化。 、越南战争削弱了美国的实力,更引起美国国内反战情绪高涨。而且,美苏*事力量对比也发生了不利于美国的变化。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复苏,西欧、日本开始追求在经济、*治上排除美国的影响。美国与西欧、日本之间的矛盾开始加深。

欧洲方面,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在巴黎签署关于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次年7月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至年3月,6国又在罗马签署了旨在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罗马条约》。次年新年伊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组建。年4月进一步签署《布鲁塞尔条约》,并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年7月1日,《布鲁塞尔条约》生效,欧共体正式诞生。

日本方面,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日本朝野对安保体制下依附于美国的不平等地位的不满情绪逐渐增长。年1月9日,日美两国在华盛顿签订《日美共同合作和安全条约》,代替旧的《日美安全条约》。新条约一方面扩大了日美两国的合作范围,加强了日美*事同盟,进一步明确了两国在*治、经济及安全保障方面的关系;一方面加强了日本的自主权,提高了日本与美国的对等性。年11月,日美就无限期延长新《日美安保条约》和美国把冲绳岛行*权归还日本达成协议。年5月5日美国正式向日本移交冲绳岛行*权,日本也终于结束了在美国“半占领”下的“战后”时期。

最后,美国国内社会动荡。文化上由于通胀高企失业率上升,叠加轮番掀起“反战运动”、“非裔美国人民权运动”、“女性解放运动”、“性革命”、“平权运动”等民权运动,美国国内社会动荡,人民*治、身份认同一片混乱。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增速放缓,以及在与苏联的竞争中逐渐落在下风,“美国梦”也开始黯然失色。

产业结构——钢铁和汽车工业开始停滞,科技成为突破口

20世纪50、60年代,钢铁和汽车是美国的两大支柱产业。得益于第二次世界大战、 以及越南战争等*工需求的爆发,以及城市化的发展,美国钢铁行业产能及份额不断上升,年美国粗钢生产占全球的比例为46.6%。然而随着钢铁工业技术的升级,日本及欧洲开始崛起,美国未能及时进行技术的改造,钢铁市场份额开始大幅回落,年美国粗钢生产占全球的比例断崖式下跌至26.0%,随后即使启动贸易保护,但美国钢铁行业仍一蹶不振,市场份额继续跌落,年以后市场份额已经不足10%。

汽车工业的巅峰期在20世纪60年代,二战后美国居民收入快速上升,20世纪40年代仅约1/4的家庭年收入在美元以上,而到了20世纪60年代这一比例已上升至近7成。居民收入增长,中产阶级扩张,拉动汽车等耐用品消费需求快速增长,汽车工业快速扩张,年美国汽车生产占全球的比例达到48.5%。但是70年代初期的石油危机之后,市场对欧洲的小型车需求开始增大,而美国却固守大型车未能及时研发小型车进行转型,导致70年代中后期整体汽车工业也陷入呆滞,这一时期美国汽车生产占全球的比例快速下滑至27.0%。

在两大传统工业逐步衰落的过程中,经济结构亟需转型,而科技则成为美国最终得以翻盘的突破口。不同于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规划制定权被各式权威把控,并出于部门利益、学术分歧等因素,导致集成电路产业化上遭到的各种阻力,在美国,集成电路产业快速发展,并很快掀起了一场电子工业革命,同时造就了最早的硅谷传奇,也为后续计算机革命、互联网革命奠定了基础。当然在这一过程中,美国发达的资本市场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科技三大关键词:航空、半导体、计算机

关键词一:航空

年朝鲜停战到年秋的这段时间被称为“艾森豪威尔的假寐期”,当时美国人认为自己技术超群、所向披靡。然而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在地球卫星——“斯帕特尼克1号”,则让美国人突然意识到苏联的火箭技术已经超越他们,从而促使美国投资上千亿美元进行科研开发,以夺回美国在科技上的领先地位[2]。

苏联发射成功第一颗卫星后,为了摆脱困境,美国需要做的是尽快发射自己的第一颗卫星,然而,年12月6日“先锋”号火箭发射卫星遭到惨败,随后在年2月1日,美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探险者1号(Explorer-1)才由丘诺1号(Jupiter-C)运载火箭搭载在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场发射成功。并于年10月1日,成立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同时对外宣布了第一个太空计划——水星计划。

然而紧接着,在年4月12日,苏联又将人类首位宇航员尤里·加加林送上了地球轨道,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载人宇宙飞行,实现了人类进入太空的愿望。继人造地球卫星之后,载人航天又成为美苏冷战的新战场。年5月5日,美国航天员艾伦·谢泼德驾驶“水星”MR3飞船进行首次载人亚轨道飞行,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具有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

但无论是人造地球卫星还是载人宇宙飞行,美国都落后于苏联,肯尼迪深知只有在月球飞行上有所突破才能洗刷耻辱[3],因此年5月25日,肯尼迪在国会提出“在今后5年为空间计划再投入约70至90亿美元,要全力以赴在10年内实现把美国宇航员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地球的目标”。直到8年后,肯尼迪总统要求的探月计划终于实现,年7月16日,巨大的“土星5号”火箭载着“阿波罗11号”飞船从美国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成功发射,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巴兹·奥尔德林、迈克尔·柯林斯驾驶着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跨过38万公里征程,开始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太空征程。

关键词二:半导体

20世纪50年代,电子管在技术上走进了死胡同,它们不可能再小了,而且由于它们会发热,彼此之间必须间隔一定的距离,因此早期的计算机都臃肿无比。此时冷战期的苏联和美国都在致力于对于电子管技术的改进,并走上不同道路。一方面苏联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国家规划制定权被各式权威把控,并出于部门利益和学术分歧导致苏联钻进缩小电子管的死胡同进而错过集成电路革命;另一方面美国则巧妙的引入了晶体管,从此集成电路产业快速发展,并很快掀起了一场电子工业革命。

半导体的发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约翰·巴丁和威廉·肖克利发现锗与硅等化学元素的晶体在电场中可以让电流只朝一个方向流动而不朝另一个方向流动,从而可以把交流电变成直流电,由于这些晶体无法归为绝缘体或导体,因此被称为半导体。最早晶体管的应用只是在收音机上,也被称为晶体整流器。随后李·德·福里斯特在此基础上发明了三极管,它可以放大通过的电流,还能利用较弱刺激的电流改变从它一级流向另一极的强电流,并受到贝尔实验室的研究员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