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皮提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西线无战事战争,是撕开人类文明的遮羞
TUhjnbcbe - 2024/6/8 0:46:00

“我们才刚开始热爱生活,却不得不对这一切开炮。”——《西线无战事》

克劳塞维茨曾说:“让敌人无力抵抗,是战争的目标。”这句话,无论对谁而言,其目的都是一样的。不管是历史上评价的正义的一方还是非正义的一方,只要战争存在,这句话必然是真理。

但是,当我们回顾所有的战争,牺牲者总是父母的血肉之躯,那个曾经鲜活的生命,都经历过十月怀胎的艰辛、经历过分娩的阵痛、经历过成长的磨难,只不过这个生命或是金发碧眼,或是皮肤黝黑,又或者性别不同,仅此而已。

当我们读完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上海文艺出版社,翻译家姜乙新译作,年德语原版直译)时,心头肯定不是嗜血的快感,而是莫名的悲哀。如果仅仅把此书定义为“反战小说”好像有些单薄,我认为,这本小说更像一本对战争控诉和讨伐的白皮书。

打开这本仅15万多字的小说,题记就开宗明义:“这本书既不是一种谴责,也不是一份表白。它只是试图叙述那样一代人,他们尽管躲过了炮弹,但还是被战争毁掉了。”

究竟,什么是“西线”?这是相对于作者而言的,因为站在德国立场上,法国在德国西边,与法国交战的前线即是西线。

《西线无战事》发表

在战争中,他们目睹战争的残酷性和毁灭性,眼看着一个个战友相继死亡,他们的英雄主义幻想破产了,内心发生了变化,开始对战争怀疑、厌恶甚至憎恨。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以异乎寻常的真实、毫不留情地揭开了这场所谓神圣的、美丽的战争的面纱,表现了极为鲜明的反战主题。这本书一出版就引起无与伦比的轰动效应,先后被译成29种文字,销量高达万册,尤其受到当地青年的热烈欢迎。

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是20世纪蜚声世界文坛的德国作家,最重要的战争小说作家之一。他在一战中受过伤,战后创作了被誉为“古今欧洲书籍的最大成就”的成名代表作《西线无战事》。二战前,纳粹德国查禁并焚烧了他的作品,雷马克于是流亡瑞士,后移民美国。年,联邦德国授予他大十字勋章。

一、战争的本质是残酷和血腥的

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伟人的这一论断既揭示了战争的政治本质,也进一步揭示了战争的暴力本质。

当我们继续回到小说《西线无战事》时,看起来是极普通的叙述,却是那样让人触目惊心,即使在第一章,围绕吃饭的情节,却以“另类”的场景开启。

大约编制约人的二连返回营房,就在大家准备吃饭时,负责伙食的“长着西红柿脑袋的炊事员”,因为预备的是一个连队伙食,但在“保罗”的眼里,却成为“要不是因为计算错误,我们才不会捞到这么多好东西呢!”为什么?

原来,这里向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

“我们是在十四天前被调防到前线的。好在这里没什么战争,所以军需官备足了全连一百五十人的生活资料等我们回去后用。可天有难测风云,偏偏就在最后一天,我们遭受到了英国人的突然袭击。最后活着回来的只剩下八十多人了,——损失相当惨重。”

这段话一下子就把当时的情况,用一个极其调侃的语气讲了出来。注意,这里的“损失相当惨重”才是重点。

仅仅保罗所在的一个连队,就出现了半数以上的减员。这是吃饭的事儿吗?而是通过人数的对比,讲了死亡的人数之多,道出了战争的残酷与血腥。

这些活下来的士兵,没有哀叫、没有骚乱,有的只是让炊事员把全连的伙食全部分了,让大家吃个够。

战场是什么样的?是“时而从前方传过沉闷的隆隆声,像远处滚动的雷鸣一样,但成群的野蜂嗡嗡地飞过时,就把这种声音淹没了。”也是尸横遍野、战马哀鸣、面临被各种炮弹碎片杀伤,身边随时倒下一个个战友的凄惨场景。

战争,从来都不是以“喜剧”收场的。而是,“一将功成万骨枯”,是血泪浇筑的历史。

我在前面提到过,“战争,是撕开人类文明的遮羞布”,有必要对文明在做以回顾与反思。

文明,根据网络词条解释,是指“人类历史积累下来的有利于认识和适应客观世界、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的总和。”

从火的使用到坐着使用刀叉就餐,从衣不遮体到穿西装打领带,从随地便溺到使用厕所……这些都是世界文明发展史最有力的证明。

然而,《西线无战事》中,“保罗”以及他的几个同学,仅仅19岁就被老师康托列克一次次地鼓动,走上了战场,去面对成堆的尸体。

贝姆是第一批阵亡者中的一员。他的死,向“保罗”们证明了什么?什么也没有也不能证明。但是,好像也能、并且唯一能证明的就是“教育者们的感情往往将在他们的背心口袋里,随时取用,按时兜售”,“人们自然不会怪罪康托列克”“由他们所代表的‘权威’,在我们心目中,和更伟大的判断力、更合乎人性的知识紧密相连”。而我们见到的处一死人,粉碎了我们的信念。”

战争何其虚伪,死了那么多人,竟然在报纸上只写了几个大字:“西线无战事”。难道,这还没有撕开文明的遮羞布吗?统治者用谎言,欺骗的手段将这些读书的孩子“哄骗”到了战场上,让他们走上前去,捍卫自己的霸权地位。

在战争面前,讲得头头是道,为的是“保家卫国,保卫人民”,但其实是侵略,而侵略的目的,是为了攫取更多的资源,满足日益发达的工业需求。他们眼里的血肉之躯,也许还不如鲜花、美酒、姑娘、黄油与面包。一场战争,就如此荒诞地拉开了帷幕。

二、战争的目的又是什么

有人说:“战争,是毁灭和传递文明的途径”。

在《哲学的故事》一书中,亚里士多德也曾说“只有每一次毁灭,重新开始,人类才会回望之前的文明,才重生新的希望,然后百家争鸣。”“没有矛盾,人类将会停步不前”。

那么,战争的目的又是什么?而“保罗”们参与的战争,其目的又是什么?让我们继续阅读《西线无战事》,让“保罗”和他的同学、战友告诉我们亲历的故事。

这一群被忽悠来的战士,他们的使命就是去前线打仗,连基本的温饱和医疗条件都没有办法得到保障。人最基本的权利就是生存,而战场上的生存最主要的就是吃,关于吃的问题,上面已经提过,即使医疗,重伤员的救治,也无法保障。如此荒唐的战争,当然没有人知道战争的目的。

“保罗”的战友“克默里西”,如今躺在“熙熙攘攘的野战”医院里,到处都“弥漫着石炭酸、脓味儿和汗味儿”,丢了表的克默里西如今,一边忍着疼一边念叨着自己的手表,谁都没有,也不忍心告诉他——他受伤的腿,已经被截肢。

保罗、克罗普和米勒三个人从病房出来,在回去的路上。克罗普突然把烟头往地上一扔,狠狠地踩了一脚,神色慌张地四下望了望,结巴着说:“臭狗屎,他妈的臭狗屎!”这段描写的是克罗普暂时性的精神崩溃,因为没有人告诉他们这些学生兵,他们将会面临什么,没有人,除了枪炮之外,就是战场的越来越少的战友。即使他们深信的老师,在信中还夸他们是“钢铁青年”。

“钢铁青年”,有多强烈的讽刺意味啊!一个同学贝姆,只因为双眼中弹,无人救助被活活打死;一个同学克默里西,因为缺医少药忍着巨痛,随时面临死亡。

这一切都成为最后这几位孩子的控诉:“是啊,成千上万的康托列克,他们都这么认为!钢铁青年。青年!我们还不满二十岁。但年轻?青年?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现在,我们老了。”

明明年轻的心,为什么会说了老了?因为,他们看不到希望,等不到明天。他们走出校园,接受了十周的军训,瞬间明白了,他们带着热情和良愿成为士兵,但他们却想尽一切办法,来遏制这些孩子的精神、思想和自由。

三周后,他们年轻而觉醒的双眼看到,老师对祖国的传统观念,此刻在这里,化为对个性的扼杀,即使对最卑微的奴仆也不会如此苛刻。

而这些卑微的生命,穿着新军装,有时,花20多小时去给军士擦石头一样硬的靴子,又或者在周日,被军士体罚,背着全副装备和步枪,在潮湿松软的翻耕地里重复“起立、前进、前进”和“卧倒”的练习……

这几乎成为他们生活的全部,不论是过去的几周,还是将要面对的,一切都是荒唐可笑的。就连受伤的战马,在炮弹跌落的间隙,成为战场上最无助的生物,发出“像悲叹着人间”似的哀嚎;而战士,则像待割的韭菜,一排上去,一排倒下,一排又上去,依次前进,直至死亡。

《西线无战事》全书着重描绘了这些战争的残酷和恐怖,作者笔下既没有堂皇的军容,也没有壮丽的场面,有的只是毒雾硝烟,断肢残骸,以及战壕中的血泊,墙壁上的脑浆,树枝间的肠脏。

据不完全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了4年3个月,参战国家33个,卷入战争的人口达15亿以上。战争双方动员军队万人,军民伤亡多万人,直接战争费用亿美元,财产损失亿美元。而在这次战争中,仅交战国就生产了15万吨毒剂,投入战场使用的就达12.5万吨,化学战共造成了万人伤亡。

一组冰冷的数字,读出来的是无数家庭、无数条曾经鲜活的生命。

子弹是冰冷的,可夺取的生命总是无辜的。有哪个生命生来就该受到子弹的处置?

记得董卿在主持人大会上讲过一句:“枪响之后没有赢家”。

希波克拉底说:“即使有不同的躯体,万物生灵仍然拥有一样的灵魂。”

三、战争的启示和教训

战争的要素--搏斗。战争无非是扩大了的搏斗。目的是打垮对方,让对方服从自己的意志。定义: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

战争带来巨大的杀伤力。它对战争双方都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损失。善良的人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人类要互相残杀?为什么战火永不退去?为什么没有永久的和平?人类什么时候才能学会真正的宽容与理智?因为在人们的心里,都渴望着“和平”。

说起和平,人们就想到了鸽子,因为她就是和平、友谊、团结、圣洁的象征,人们用鸽子和橄榄枝来象征和平。“国际和平年”的徽标,就是用橄榄枝围绕着双手放飞一只鸽子的图案,它象征着和平、友谊。

世界很多城市和广场上,都会养鸽子。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迄今还矗立着妇女的塑像,双手托着一只鸽子和花迎接游客。让人们牢记战争的不幸,珍惜和平、热爱生活。鸽子作为和平的使者,也是世界重大盛世中必不可少的角色之一。

战争既然如此残酷无情,为什么世界永不太平,一直发生着战争?这可以从战争的属性看出。战争是极端的行为,战争的产生是由主导者为了自己或者集团的利益而发起的行为,这种获取利益的行为不惜以牺牲生命为代价获得。其实就是统治者的私心和欲望。

战争不是我们看到的抗日神剧,可以手撕鬼子,神枪手可以在战场上打出拐弯的子弹。战争,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既然战争如此现实,我们又该如何?

古往今来,既有哀兵胜利之师,也不乏骄兵惨败之旅;既有负重奋起之邦,也不乏逸豫覆亡之国。居安思危,才能有备无患。这是大家的共识。

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虚度时间,而是要做出适度的反思。因此,怀揣如此目的,不难理解:“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我们要牢牢记住,要想长久和平,永远只有一个选项:能战方能止战。也许,这才是《西线无战事》带来的启示和教训。

1
查看完整版本: 西线无战事战争,是撕开人类文明的遮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