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胡金华上海报道
年9月,中国向全球提出“双碳目标”——年实现碳达峰、年实现碳中和,两年多时间来,中国经济在绿色低碳发展的转型道路上不断探索,同时也与世界其它国家一道寻求绿碳经济中的合作新机遇。
9月7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欧盟中国贸易协会联合主办的第八届欧洲论坛于布鲁塞尔和上海双会场连线同步举行。如何高质量的实现碳中和、全球环境治理、绿色金融、可持续复苏等话题成为当日热议的话题。
“近年来,中国采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能提高能效、增加森林碳汇、建立市场机制等政策措施,在政府和产业界共同努力下,再生资源利用、储能、电动汽车等双碳相关产业发展迅猛;而作为世界碳中和事业的先锋,欧盟减碳行动起步较早,且具备相关技术优势。欧盟的绿色技术产业领先全球,新能源、可持续农业、氢能源、核聚变等低碳技术创新也走在世界前列。年,中国和欧盟正式建立气候变化伙伴关系。此后,双方在能源与气候领域的合作不断加深。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欧双方并没有停止沟通合作的步伐。因此,本次论坛的举办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实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需要多方携手深度合作,中国和欧盟同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互为重要经贸伙伴,双方有巨大的合作潜力与共同利益,拥有广泛的共识和广阔的合作空间。”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在上海致辞时表示。
而作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特聘教授,世界贸易组织前总干事帕斯卡尔·拉米则在布鲁塞尔通过视频演讲时指出,中国与欧盟在碳排放水平和趋势、能源和碳定价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双方加深合作会让彼此从中获益。双方可以在碳排放权交易体系(ETS)、贸易、科技、金融、海洋和森林六个领域展开合作。
疫情无阻双方深度合作
9月7日,记者从上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会场和布鲁塞尔视频分会场了解到,无论是商品贸易还是即将开始的“脱碳”之路,双方都存在着坚实的合作基础。
欧盟中国贸易协会会长JochumHaakma在布鲁塞尔会场致辞指出,当前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欧盟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新冠肺炎疫情并没有阻碍双边的经贸合作。
“疫情期间中欧双边经贸需求依旧旺盛。中欧商品贸易额在年达到亿欧元,在年超过亿欧元。年前半年欧盟对华投资额上升15%;年中国对欧洲的直接外商投资从65亿欧元上升到90亿欧元。中国对欧洲的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能源、基础设施、消费品和汽车等行业,中国风能、太阳能产业的相关产品出口也位居全球前列,这对于推动欧洲的减碳事业具有重要作用。”JochumHaakma称。
汪泓在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分析指出,在碳中和事业上,欧盟具备了相关的减碳技术优势,所以在新能源和可持续农业、氢能源等低碳技术创新方面,欧盟始终是走在全世界前列。尤其是欧洲的气候法将年实现碳中和写进了法律,据欧盟下一代复兴计划,年-年财年,在欧盟预算当中要达到将近两万亿欧元左右,至少有37%将用于经济的绿色转型。
“我们也看到,到年中国植树造林在全球比重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占比在25%左右,其中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十年前累计下降了34%。实际上产业的变革、技术的不断完善,提升了我们对双碳发展的要求,光电以及风电、光伏发电等绿色电力装机容量和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数量。在未来的三十年,中国的双碳投资总规模将超过百万亿元,中国市场潜力相当大,而且具有很大的购买力,这是双方在脱碳之路上非常重要的合作基础。”汪泓受访时表示。
帕斯卡尔·拉米则在做比较研究时分析指出,中欧双方在碳中和之路上面临的情况不一样,从排放量和排放水平两个指标看,中国的排放量高于欧洲,在欧洲大概是年3.2千兆吨,中国达到14千兆吨;排放水平上中国大概是全球的27%,欧盟是占到9%;人均碳排放量欧洲人均是8.6吨/年,中国因为人口多,但是也达到平均9.7吨/年。
“另外一个是排放趋势,中国的碳排放趋势在不断往上走,欧盟则是在往下降;中国和欧盟分别制定了各自的碳中和时间表,在二氧化碳定价方面,中国现在的价格大概是一吨八欧元,在欧盟大概是15-18欧元。因为有这些差别,我们希望中国和欧盟之间有更多的合作,这样能够带来更多的好处。双方可以在碳交易、科技、金融、海洋、森林、贸易六个领域进行深度合作。”斯卡尔·拉米表示。
各方热议具体路径
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