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到没到过沙漠的人,对沙漠的印象都基本一致:沙子和口渴…毕竟千里黄沙,要啥没啥。当然,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数植物都无法适应沙漠环境,无法在其中生存。但是例外还是有的—这种不仅能在沙漠中存活,还能救人于末路的神器植物,被誉为沙漠中的活宝藏“生命之树”。
这种树想必许多人都比较陌生,而且这种臃肿滑稽的体态,在树木中也实属罕见。这种树学名叫“猴面包树”,因为树上会结出果实,吃着就像面包一样,所以得了这么个名字。当然,光能结几个果子可受不起“生命之树”这种尊称,而它真正的秘密,就藏在壶身般的树干中。
要知道,沙漠中最稀缺也最重要的,就是水资源了,缺水导致死亡,是沙漠中占比最大的死因。而沙漠中的水资源,耳熟能详的也就是绿洲和暗河,但都是些可遇不可求的奇迹,而猴面包树就不一样了,这种外表看着十分怪诞的大树,有一个很主要的特性,就是能在树干中储水,而且是按吨来算的!说是树中储水塔也不为过。
只需用利器在树干上戳个洞,便会有清水汩汩流出,解渴储水一并解决了。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装完水后一定要记得把洞堵上,以免浪费宝贵的资源,也为后面的旅行者提供方便。
我国也曾经引进过猴面包树,但可惜引进的地方不对,这种树一种到我国南方,“水塔”就慢慢长成了“花瓶”,原本用于应对恶劣环境的储水功能,被宜人的南方气候给渐渐消磨没了。
猴面包树因其果实像面包,又是当地猴子非常喜爱的食物而得名,是马达加斯加地标性植物。
高达30米的猴面包树一百年才长2米高,是马达加斯加神奇的千年树,也是“圣树”。
它成熟的果实可长达1英尺(注:1英尺=12英寸=0.米)。果实中含有酒石酸和维他命C;人们可以直接吮吸果实的汁液,也可将汁液与水混合制成有提神作用的饮料;或者把果实晒干辗碎成粉,然后象咖啡一样的饮用。
猴面包树除了果实可供食用外,加工后的树皮可制成绳子、席子、篮子、纸张、甚至衣服;煮熟的叶片可食用;花粉还可用于制作胶水。
当地人通常先洗净外皮,再将它切成四份,每份分别用锡纸包好,然后放进烤炉里烤制大约一小时便可以吃了。
面包果还可以制成汤。面包果是要经过烹调才可以吃的,它是大溪地人的日常食物,人们除了平时在家中烹调作为午、晚餐外,也喜欢在郊游时在野外烤来吃。
在面包果差不多烤熟时,一股香甜的味道扑鼻而来,烤熟后剥去外皮,拌着洋葱咸牛肉一起吃,果肉的确很香甜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