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有段著名的语录——这个乱七八糟的世界要是没有巴黎姑娘还有什么意思?年恩格斯写信给马克思,邀请他从布鲁塞尔到巴黎来:“倘若我有法郎的年薪,我就只是埋头工作,和女人们消遣,直至精疲力竭。如果没有法国女人,根本就不值得活着。但是,只要还有浪漫女郎,那就得啦!这并不妨碍有时谈一些正当的事情或者使生活带一些文雅的乐趣,而这两点对我所认识的一帮人来说是办不到的。你一定得到这里来。”(《马恩全集》47卷,年版页)
电影也一样,浪漫巴黎给逼仄的世界及苦行僧般的人们上了一课,做了个榜样,以至于我们一提到“浪漫”这个词,就条件反射地想到了法国和巴黎。
1《筋疲力尽》
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开山之作。有一头清爽短发的帕特丽夏对法国痞子米歇尔心态复杂,一面深深为他对一切都无所谓的劲儿着迷,一面却嫌弃他太颓唐与吊儿郎当……没错,这就是影片内容的全部。
看法国电影,一定不要在乎故事的来龙去脉或跌宕起伏,而是浸润其中!和他们一起,感受他们生活的心不在焉,对爱情的索命渴望,套用当代口吻,即融化在巴黎慢时光里。生活本无所谓主题,爱才是人生的核心旋律。
2《祖与占》
一战前,德国人祖和法国人在巴黎结识。他们意趣相投,对诗歌和小说都有强烈而共同的兴趣,甚至二人为着同一个雕塑也着迷。顺理成章地,祖与占都爱上了同一个女子:聪明貌美的凯瑟琳……这部恐怕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共享爱情影片,法国人的浪漫,在这里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后来德国的《布达佩斯之恋》有过这样形态的恋爱,中国的林徽因、梁思成和金岳霖也有过类似的关系,据说金岳霖只是停留在精神层面,没到《祖与占》的境界,无从考证。
3《情人》
电影根据法国著名的作家、编剧、导演和演员玛格丽特·杜拉斯写的自传体小说改编的,在年的越南,一个15岁的法国少女和一个30岁的中国男人不得不说的故事。
电影保留着很多小说的元素,影片结尾,少女在返回法国的渡轮上,旁白让电影荡气回肠:“……她开始痛哭,因为那音乐让她想起堤岸上的人,她的情人。突然间,她知自己深爱着他,一份她从不承认的爱情,那段曾经流失的爱情,就似流水经过沙地般,瞬间消失,这段情终被她重新发现,在大海上,音乐飘扬时被发现。时隔多年,经过了战乱、婚姻、产子、离婚、出版,他和妻子来到法国,他致电找她,他的声音颤抖,声音充满浓厚的中国口音,他知她开始写作,亦知她弟弟的死讯,他为她而难过,之后,不知应该说些什么,之后,他对她说:像以前所说的那样,他仍然爱她”。
4《芳芳》
他想要纯精神的恋爱。然而如果没有肉体的介入,爱还能维持多久?“我有血有肉,接受我,我需要亲近,需要你的气息、触摸,需要你的肌肤、手、背、颈,需要感到你在我的身体内”——芳芳如是说,这是对“柏拉图”精神的审判。身体是纯粹的,也是抵达心灵的正确通道。
苏菲·玛索,法兰西玫瑰,以她不可阻拦并且永不过时的无邪,成为法国人骄傲的名片。当她隔着玻璃和男主人公亲吻,像面贴着面的现代舞动作,把男女之间的渴望,极致的形态化,成为电影的高潮点。
5《这个杀手不太冷》
这一部殿堂级的电影,如果抛开中年大叔和小萝莉蔑视庸常的伟大情感,那电影只能是“这个杀手是狗屎”的三级枪战片。--人生总是这么痛苦吗,还是小孩的时候才这样?--总是如此。这是电影的经典对白。尘埃落定,重返校园的马蒂达,把绿萝盆景移植地上。天空还是那么蓝,生活似乎回归到原来的平静,没有思想,只有希望,在不可预知的世界,继续生根发芽。
6《天使爱美丽》
一个匪夷所思的女孩演绎法国生活情调嘉年华。随心所欲,眼花缭乱,意乱情迷,还是意识流意识流意识流,是电影史上绕不过去的法国电影代表作,它是法国电影的精神所在,是巴黎清明上河图。
7《两小无猜》
当一个人问另一个人“敢不敢”的时候,另一个人必须说“敢”,这就是游戏的规则。小男孩于连和小女孩苏菲的相遇即开始于这样一场孩童的闹剧,一个精美的铁盒子就是他们游戏的见证。说脏话,扰乱课堂,在校长室小便,内衣外穿……一个游戏两人一玩十多年,他们什么都敢,除了承认彼此相爱。看这部电影,我总是会想起另一部电影《怦然心动》,讲的都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8《漫长的婚约》
她知道战争的残酷,她坚信他还活着,她宁愿付出所有,来验证她接近迷信的直觉。所有的力量全部来自于希望,希望是支撑活着的全部意义,这中间,“爱”越过了战火纷飞,俘虏了时间。在仿佛太阳晒过的发黄影调里,结尾,女主人公徐徐走到他面前,坐在椅子上,把手放在膝盖上,安静地看着他,恍若隔世,却依然触手可及。
9《巴黎我爱你》
十个小故事组成的巴黎生活画幅,拼写出法国浪漫的吉光片羽,其中娜塔莉·波特曼主演的一段是我的最爱:
一个盲人循声认识了正在家里练台词的艺校女生,由于差点迟到,反而是盲人带领女生走捷径跑到学校。他们相识,他们一起看戏,他们考试,他们游泳,他们吵架,有时候有理由,有时候毫无理由……几分钟,从男生接电话开始,到挂电话结束,中间以旁白引出一串快节奏的意识流和蒙太奇,类似小说,更像一则散文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