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皮提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七夕节,喝一杯爱情的茉莉花茶
TUhjnbcbe - 2022/3/10 13:59:00

七夕节,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中国传统节日,是有情人团聚的日子。相传七夕之夜在葡萄架下,看天上的银河,喝一杯爱情的茶——茉莉花茶,会感受到美好的芬芳传遍全身,更能感受到爱的力量。

茉莉花茶,爱情之茶的由来

茉莉花,她从西方而来

茉莉花的原产地可能在遥远的波斯湾地区,“她”究竟如何来到中国,至今仍有争论。

茉莉花是亚热带植物,畏寒惧冷,种植和养护并不容易。“她”有自己的那份倔强,又是那样的害羞,“近暑吐蕾、入夜放香”只出现在炎炎夏日,待人们进入梦乡才悄悄舒展“身姿”盛开出一朵朵圣洁无暇的花,散发出一阵阵让人痴迷的香。

茶,他自东方而生

茶被称为神奇的东方树叶,自中国汉朝开始就有喝茶和买茶的记载。不过在茶叶风靡全国的早期,茶叶并不便宜,因此只有上层人士消费得起。“焚香、点茶、插花、挂画”,被宋朝文化人并称为修身养性的“四般闲事”,饮茶甚至成为了一种身份的象征。

她他,天作之合

茶叶历经寒冬,头春展芽采摘,执着等待着属于他的花朵;茉莉花就像洁白倔强的姑娘,在烈日炎夏含苞待放,越是酷暑体内凝聚的香气越高!等待时机成熟,倾其所有,将她的芬芳奉献给了茶,而茶则用尽浑身解数,最大程度吸收茉莉花的芳香物质和精华,却终究如牛郎织女一样,还是逃不掉被分离的结局......

茉莉花与中国茶这段跨越国界、穿越千年的姻缘,称得上是天作之合。茶引花香、花益茶味,智慧的中国人,以独特的东方审美,结合巧夺天工的制作技艺,让茶香与花香珠联璧合,创造出了不寒不燥、芬芳馥郁的茶中珍品——茉莉花茶。

茶在东方有千百年的成长,名字也有多个

“茶”并不是一直叫做“茶”的。

陆羽《茶经》记载: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jia三声)、三曰蔎(se四声)、四曰茗、五曰荈(chuan三声)。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只是其中一项。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后来,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的更加清楚,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茶”字。

古人茶事,总伴着风雅,茶在诗文中,有着各种称呼,共同了解茶在古代诗文中的几种别称。

这是古代用得最多的表示茶的字。“荼”最早见于《诗经·邺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句中“荼”字是否指茶,学者推考说法不一。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说:“荼,苦茶也。”

据说是云南某地区的“茶”之土音,大约在东汉时始用来表示茶,现在与茶字基本通用,为茶之雅称。宋代苏轼有诗云:“从来佳茗似佳人。”香港陆羽茶室有名作家台静农题写的茶联:“泉烹苦茗琉璃碧,菊酿香醪琥珀*。”

不夜侯

喝茶有醒脑提神,解除睡意之功,唐代白居易诗云:“破睡见茶功。”唐代曹邺诗云:“六脏睡神去,数朝诗思清。”晋代张华在《博物志》中说:“饮真茶令人少睡,故茶别称不夜侯,美其功也。”五代十国胡峤在饮茶诗中赞道:“破睡须封不夜侯。”

消*臣

唐朝《中朝故事》记载,唐武宗时李德裕说天柱峰茶可以消酒肉*,曾命人煮该茶一瓯,浇于肉食内,用银盒密封,过了一些时候打开,其肉已化为水,因而人们称茶为消*臣。唐代曹邺饮茶诗云:“消*岂称臣,德真功亦真。”

涤烦子

饮茶,可洗去心中的烦闷,历来备受赞咏。唐代《唐国史补》载:“常鲁公随使西番,烹茶帐中。赞普问:‘何物?’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因呼茶为涤烦子。”唐代施肩吾诗云:“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明代潘允哲诗曰:“泠然一啜烦襟涤,欲御天风弄紫霞。”

清风使

据《清异录》载,五代十国时,有人即称茶为清风使,卢仝的茶歌中也有饮到七碗茶后,“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之句。

余甘氏

宋代李郛《纬文琐语》说:“世称橄榄为余甘子,亦称茶为余甘子。因易一字,改称茶为余甘氏,免含混故也。”五代胡峤在饮茶诗中也说:“沾牙旧姓余甘氏。”

清友

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载有“叶嘉,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谓茶也”等句,唐代姚合品茶诗云:“竹里延清友,迎风坐夕阳。”

茶于文人可谓挚友,从功效、心情、感悟等多方面去赋予茶名字,足可见茶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深远影响,或许很难再找到一样东西在诗文中如此大量的出现。

茶事雅,茶名亦雅。

古代的文人雅士,在给茶起名的时候,往往会依据茶的作用和想要表达的情感,并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在他们看来,茶亦师亦友,可消*、可涤烦、可清心。这诸多的别称,给后人留下了悠远的想象空间。

部分图文来自网络,侵删
1
查看完整版本: 七夕节,喝一杯爱情的茉莉花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