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神经痛,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其临床表现为急性或慢性发病,多见于一侧阵发性或持续性疼痛。
中医学对本病早有认识,古代文献中称为“坐臀风”、“腿股风”、“腰腿痛”等。在《灵枢·经脉》记载足太阳膀胱经的病候中有“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回,腘如结,腨如裂,是为踝厥……”,形象地描述了本病的临床表现。腰部闪挫、劳损、外伤等原因可损伤筋脉,导致气血瘀滞,不通则痛;久居湿地,或涉水、冒雨,衣着单薄、汗出当风,风寒湿邪入侵,痹阻腰腿部;或湿热邪气浸淫,或湿浊郁久化热,或机体内蕴湿热,流注足太阳、少阳经脉,均可导致腰腿痛。本病主要属足太阳、足少阳经脉及经筋病症。
坐骨神经痛临床表现:
坐骨神经病多见于中老年男子,以单侧较多。以腰部或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出现放射性、电击样、烧灼样疼痛为主症。患肢不敢伸直,常呈保护性体位,身体向健侧倾斜,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发病时患者首先感到下背部酸痛,腰部僵直感,以后逐渐加重而发展为剧烈疼痛,疼痛由腰部、臀部、髋部开始,向下沿大腿后侧、腘窝、小腿外侧和足背扩散,有时有烧灼样或针刺样疼痛。患者喜卧向健侧,病侧下肢髋膝部微屈,重心移向健侧。日久大腿后方及小腿的肌肉松软无力,可导致轻度肌肉萎缩。
通常分为根性坐骨神经痛和干性坐骨神经痛两种,临床上以根性坐骨神经痛多见。
根性坐骨神经痛的病位在椎管内脊神经根处,常继发于腰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炎、脊柱裂(结核)等。主要表现为自腰部向一侧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直至足背外侧放射,腰骶部、脊柱部有固定而明显的压痛、叩痛,小腿外侧、足背感觉减退,膝腱、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咳嗽或打喷嚏等导致腹压增加时疼痛加重。
干性坐骨神经痛的病变部位在椎管外沿坐骨神经分布区,常见于髋关节炎、骶髂关节炎、臀部损伤、盆腔炎及肿物、梨状肌综合征等疾患。腰痛不明显,臀部以下沿坐骨神经分布区疼痛,在坐骨孔上缘、坐骨结节与大转子之间、腘窝中央、腓骨小头下、外踝后等处有压痛,小腿外侧足背感觉减退,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腹压增加时无影响。腰椎x光片、肌电图、CT等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灸治案例
跗阳穴灸疗治疗坐骨神经痛
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跗阳穴单穴灸疗法,取跗阳穴(在足太阳膀胱经,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穴直上3寸),用灸道堂产纯艾灸条,点燃后对准跗阳穴,温度以患者觉舒适有热感为度,灸30~40分钟,在灸疗过程中,患者有温热感向小腿、向上传导为最佳治疗效果。每日1次,15天为1疗程。对照组采用循经排刺法,选穴以足太阳膀胱经穴为主穴,常选秩边、殷门、委中、承山、昆仑、申脉等,从臀部排刺至足踝,用电针持序刺激30分钟,每日1次,15天为1疗程。两组病例在治疗前及1个疗程治疗后进行疼痛疗效评价。两组均采用VAS疼痛评分法。
治疗结果:显效为臀部、大腿、小腿放射痛基本消失,仅重体力活动后有轻微疼痛,功能活动正常;无效为临床体征和症状无明显变化或加重。治疗组显效例数49例,占98%,无效1例,占2%。对照组显效42例,占84%,无效8例,占16%。采用四格表X2检验,两组显效率差别有显着性(P0.05),治疗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
大部分的坐骨神经痛都与腰椎间盘突出有关,而且与长期的坐立而缺少锻炼有关。现有的科学实验都证明,人处于坐立姿势,腰椎间盘的压力最大,所以要劳逸结合,生活规律化,适当参加步行等低强度运动,更重的是要保持合理姿势。正确姿势是要让腰部和脊柱保持挺拔,减小腰椎前凸,倒走锻炼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倒走时人体重心向后移动,有利于脊柱的挺拔和腰椎曲度的减小,因为脊柱就是在人体的背后侧,这是人体自身结构所决定的,所以强制重心后移是矫正姿势的有效方法。
此外,许多坐骨神经痛的患者与一次突然的腰部“扭伤”有关,如发生于拎举重物,扛抬重物,长时间的弯腰活动或摔跌后。因此,当需要进行突然的负重动作前,应预先活动腰部,尽量避免腰部“扭伤”,平时多进行强化腰肌肌力的锻炼,并改善潮湿的居住环境,常可降低本病的发病率。
明天精彩继续……
本文非原创,来自网络!重在分享,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
长按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