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全文近字,读完这篇文章,犹如跟着爱因斯坦走完了他生命的76年,恍若隔世,唏嘘不已。
如果足够深谋远虑,就不会赤手空拳地坐以待毙!——爱因斯坦
一、童年:幸运
爱因斯坦出生于犹太商人家族,到了他父亲赫尔曼儿时,家里已经搬到了德国西南的一座乡村居住。
赫尔曼对数学从小就表现出非常深厚的兴趣,于是家里让他去上了中学,但犹太人的身份却没有资格上大学,那时人们才刚刚开始拥有从事自由职业的权利,于是赫尔曼便中断学业做起了生意。
赫尔曼的性格非常温驯,温驯得几近顺从,显然不太适合做生意。事业失意,情场得意,29岁的赫尔曼与18岁的富家女保莉妮完婚,她的父亲是一位富有的粮商,保莉妮也遗传了她父亲强势的性格,她与赫尔曼性格互补的婚姻关系倒也算幸福。
赫尔曼婚后第三年,他们生下了第一个儿子,取名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两年后,他们又生下了第二个女儿,取名“玛丽亚”,昵称“玛雅”。
爱因斯坦说话较晚,一度被认为有发育障碍,从小在老师眼里就属于“不规矩”的孩子,喜欢顶撞老师,脾气暴躁,又不太合群,不太跟同龄的孩子们一块儿玩儿,喜欢独自解智力难题或搭建复杂的建筑玩具。
五岁的时候,父亲给了爱因斯坦一个罗盘,这个罗盘的吸引力或许正是爱因斯坦研究“场论”的启蒙。在钢琴弹奏上非常出色的母亲,又送了他一把小提琴,这又开启了爱因斯坦对于音乐的爱好与沉迷。
由此可见,童年的启蒙教育有多重要,孩子的一生或许都是由父亲的认知与修养的高度来决定的,引导他们这一生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此后,音乐和物理研究,成为了爱因斯坦这一生最重要的两件大事,音乐填充了他孤寂的灵*,帮他消解了生活的烦恼,物理研究成就了他人生的高度。
爱因斯坦和玛雅
二、中学:初恋
爱因斯坦的父母并没有什么宗教信仰,到了爱因斯坦上小学的年龄,他就去了附近的一所天主教学校,但这里的孩子们反犹太思想是比较严重的,爱因斯坦一家在他们看来还是犹太家族。
读了三年小学,爱因斯坦在9岁时便升入了慕尼黑一所思想比较开放的中学,学校重视学生们不同的宗教信仰,重视科学与数学,还教授拉丁语和希腊语。来到这所学校以后,没有任何宗教信仰的爱因斯坦,却自觉遵守犹太教的所有教规,不吃猪肉,过安息日,并按教规在这一天邀请一位家境贫寒的学生来家里进餐。
爱因斯坦邀请了一位比他大11岁的学医的穷学生塔尔梅每周安息日来家里吃饭,有一天,塔尔梅给爱因斯坦带来了一套伯恩斯坦写的《自然科学大众丛书》和一本几何学的书,这对于从小都极具数学天赋的爱因斯坦来说,无疑是为他开启了对物理世界探索的大门。
爱因斯坦遇到塔尔梅,像是上天安排的天使一样下来为爱因斯坦启智的,塔尔梅还给13岁的爱因斯坦讲康德的哲学,看他的《纯粹理性批判》,然后爱因斯坦又开始看休谟,看马赫的哲学著作。
在之后的大量阅读科学与哲学著作中,爱因斯坦开始对自己先前陷入犹太教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开始厌恶任何宗教行为和仪式,所以,在他12岁那年要参加犹太受戒礼时,他并没有受戒,他开始反感一切教条和权威。
爱因斯坦上的那所中学实行的是*事化管理,但他却非常反感那种机械式的练习,这对于一个正处于叛逆期的男孩儿来说,似乎可以理解,但这种心性却直接影响了爱因斯坦的一生,那就是挑战权威的“叛逆”。
在爱因斯坦22岁那年,他给朋友的一封信中,他这样说过:“盲目地迷信权威,是真理的最大敌人。”
在慕尼黑上了六年中学以后,爱因斯坦的父亲赫尔曼和他的工程师弟弟雅各布一同在慕尼黑开办的电气公司已经负债累累,还抵押了房产贷了6万马克,他们举家迁往更适合小公司发展的意大利,爱因斯坦转去阿劳州立中学备考一年,因为他打算报考苏黎世联邦工学院。该学院是在年由瑞士联邦*府创建的,专注于工程技术、自然科学和建筑学的教育和研究,这所学校在历史上产生了21位诺贝尔奖得主。
在阿劳州立中学的这段时光,对爱因斯坦的科学探索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这所学校的教学理念遵循的是19世纪瑞士教育改革家裴斯泰洛奇的哲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重视个性和内心尊严,从亲身观察过渡到直觉、概念思维和视觉意象。在这里,避免了机械式的背诵和填鸭式的教学,让爱因斯坦的思想得以在自由里驰骋,他后来这样说:“强调自由行动和个体责任感的教育,是多么优越于崇尚外在权威的教育。”
可见,爱因斯坦生来就是为了挑战权威的,他痛恨束缚,热爱自由,从这里也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爱因斯坦要加入美国籍,成为美国公民了。
在阿劳州立中学上学期间,爱因斯坦寄宿在学校教历史和希腊语的温特勒老师家中,性格也逐渐变得开朗,从此以后,爱因斯坦便与这家人发生着紧密的联系,看似巧合,实乃缘分。
温特勒有七个孩子,女儿玛丽成为了爱因斯坦的第一个女朋友,女儿安娜后来嫁给了爱因斯坦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结识的终生挚友、瑞士工程师贝索,儿子保罗则娶了爱因斯坦的妹妹玛雅。
在阿劳中学
爱因斯坦住在温特勒家几个月后,16岁的他和刚刚参加完教师培训18岁的玛丽恋爱了,两人的这份感情获得了双方父母的祝福。
在年1月,快满17岁的爱因斯坦,在父亲的帮助下和温特勒的推动下,放弃了德国国籍,成为了一名无国籍无宗派的人,因为他鄙视德国的专制主义学校和*国主义气氛。
同一年的夏天,爱因斯坦的父亲赫尔曼和弟弟雅各布一起合伙经营的电气公司终于破产了,雅各布去了别的公司做工程师,赫尔曼则还希望继续在米兰做发电机的生意,但爱因斯坦并不看好,虽然父亲曾经希望爱因斯坦来继承家业,跟着他一起做生意,但爱因斯坦志不在此,他说:“我一想到要把创造力花费在这些事情上,目的无非是要让实际的日常生活变得更加精致,让冷酷无情的资本变得更多,我就感到不可忍受。要为思想而思想,就像音乐一样。”
在阿劳中学毕业考试上,爱因斯坦名列全班第二名,获得了苏黎世联邦工学院的考试资格,在9个获取考试资格的同学中,爱因斯坦位列第一,成功考进了他梦想中的苏黎世联邦工学院,只不过当时的爱因斯坦的理想,也只是想毕业后成为一名专业教师而已,他并未想到自己未来的登峰造极。
三、大学:狂妄自负
上了高等学府的爱因斯坦,依然没有收敛锋芒,他骨子里不服从权威的性格更是挑战了在学院有影响力的教授,比如学院里的领衔物理学教授韦伯。
刚开始,爱因斯坦对韦伯教授的课是满怀期望的,一下子就报了他15门课,但渐渐地爱因斯坦便对韦伯失去了兴趣,他觉得韦伯过分注重基础,而忽视了与当下的实际相结合,直到后来,两人的关系一度闹得非常僵。
负责爱因斯坦物理实验课的佩尔内教授也一度被他的狂妄自大而恼火,直到爱因斯坦有一次在做物理实验前,不屑于看佩尔内给他的实验说明而导致在实验中发生了一次爆炸,右手受伤缝针,他才开始稍微有了些畏惧之心,但自那以后,爱因斯坦似乎更加偏向于理论研究,而非亲手去做实验。
虽然一向习惯了独来独往的爱因斯坦,在苏黎世还是结交了几位持续一生的好友,其中一位是帮他将狭义相对论发展成广义相对论的挚友格罗斯曼。
格罗斯曼出生于瑞士的一个中产家庭,他的父母在苏黎世开办了一家工厂,爱因斯坦在后来已经不怎么去上他不感兴趣的课了,他觉得有些教授的讲解陈旧又无聊,于是他便用这些“偷”来的时光,一个人躲起来自行研读最新的理论,这个时候,格罗斯曼总是帮他好大量的笔记,他的笔记做得非常完美,一定程度上也帮助了爱因斯坦在课后的弥补和思考。
格罗斯曼
或许是因为上了大学以后接受了不一样的思想,或许是青春激情退散,或许是异地恋的冷静与难以维系,也或许是爱因斯坦更加专注于他的研究,或是他已爱上了别人,总之,爱因斯坦给他的初恋情人玛丽写了分手信,玛丽试图挽回,但爱因斯坦的态度非常坚决,然后不再回信。
失恋后的玛丽一度非常消沉,几年之后,不知是从这段感情里走了出来,还是心灰意冷,玛丽嫁给了一家表厂的经理。
从前一段感情跳出来的爱因斯坦,在快进入大三的时候,跟班里唯一的一位女生米列娃·玛里奇相恋了,尽管米列娃长得相貌平平,还有些跛足,个子不高,比爱因斯坦大三岁,但她那俏皮的性格,思维的敏捷,对科学严肃认真的态度,都深深地吸引着爱因斯坦,他们有共同的爱好和说不完的话,哪怕在一起斗嘴也是欢乐的。这个塞尔维亚农民家的女儿米列娃,成为了爱因斯坦的第一任妻子。
年,大学毕业考试时,由于爱因斯坦与韦伯教授之间的关系僵持不下,韦伯教授坚持让爱因斯坦的毕业论文按他的方向去写,不让爱因斯坦写他真正擅长和感兴趣的知识点,最后,韦伯给爱因斯坦和米列娃两人的论文评分为班里的最低分。
幸运的是,爱因斯坦的综合成绩勉强取得了毕业证书,米列娃则没有那么幸运,她没有通过,只能再花上一年的时间来修满学分,很遗憾的是,米列娃在此期间怀孕了,他还是没能通过考试,只能放弃成为科研者的梦想,回到塞尔维亚告诉她父母怀孕又不及格的消息。
已经毕业的爱因斯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找到一份正式的工作,只能接了几份家教一边挣钱一边继续寻找工作。
自视甚高的爱因斯坦,既不愿去做那些重复的八小时工作制,又无法在原来的苏黎世学院找到一份助教的工作,因为他在上学期间,除了经常逃课让教授感到他的极不尊重以外,他还得罪了权威的韦伯教授。
无国籍的状态持续了四年时间,爱因斯坦想加入瑞士国籍除了必须攒钱交入籍费之外,还得找到一份正式的工作才有申请资格,爱因斯坦想加入瑞士籍,是因为他喜欢瑞士开放自由的思想及对个人隐私的尊重。
爱因斯坦的朋友格罗斯曼通过他父亲的关系,给爱因斯坦介绍了一份在瑞士专利局做审查员的岗位,但在获得这份工作需要半年的公示时间前,他还是暂时找了一份私教的工作。
在专利局
四、第一段婚姻:感情危机
爱因斯坦与米列娃的这段婚姻,极度不受爱因斯坦的母亲保莉妮的喜欢,因为她觉得米列娃不仅相貌平平,而且还有些跛足,实在不是最佳人选,她倒更喜欢爱因斯坦的初恋女友玛丽,当爱因斯坦告诉了母亲他和米列娃关系的进展时,她一头倒在枕头上大哭一场,为这个一向叛逆又没有办法的儿子伤心欲绝。
保莉妮随后给米列娃的父母写去了一封很不客气的信,爱因斯坦的父亲也在上面签上了名,这导致米列娃后来非常恨保莉妮,婆媳关系无法相处。
米列娃在未婚先孕之下诞下了一名称为莉色儿的女儿,这个孩子出生以后便一直交给了米列娃的亲戚和朋友抚养,爱因斯坦几乎很少提到这个孩子,也未曾谋面,更未向母亲和妹妹提到过这个女儿,莉色儿的存在,成了爱因斯坦和米列娃一辈子的秘密,也成了一个谜团,大家都有意抹去了她的痕迹,不知是否在两三岁时死于猩红热,还是平安长大,但更多的研究者更倾向于她小时候死于猩红热,这直接导致米列娃的情绪一度非常崩溃。
爱因斯坦的父亲终究还是没有看到爱因斯坦结婚的那一天,赫尔曼在年病逝,那一年爱因斯坦23岁,但他在临终还是同意了儿子和米列娃的婚事,第二年初,爱因斯坦和米列娃低调地登记结婚,没有办婚礼,只邀请了几位好朋友在一家小餐馆里庆祝了一下,双方父母均没有到场。
汉斯出生
年,爱因斯坦凭着11篇有关不可见粒子存在的论文,获得了博士头衔,婚后他们生下了第一个儿子汉斯,此时的爱因斯坦在专利局的年薪也有了大幅的提升,达到了法郎,年,在苏黎世大学以法郎的年薪聘请他去当教授时,爱因斯坦从专利局辞职,那年,正好30岁。
爱因斯坦和米列娃随后又生下了第二个儿子爱德华,此时的他又收到了奥匈帝国的布拉格大学正教授的邀请,年薪翻了一倍,爱因斯坦前往布拉格任教,加入了奥匈帝国的国籍。米列娃跟随爱因斯坦一起去了布拉格。没过多久,布拉格的城市的肮脏与势利,令他们感到异常恼火,米列娃抱怨着想离开,爱因斯坦此时也有了再次跳槽的打算。
33岁的爱因斯坦在复活节独身前柏林看望母亲时,谁也不知道他的这一次重返德国,会对他的婚姻造成颠覆性的影响。
爱因斯坦的父亲赫尔曼去世以后,母亲就住在了她的姐姐家,帮他们料理家务。保莉妮的姐姐范妮嫁给了赫尔曼的堂兄,他们的女儿爱尔莎离婚后带着两个女儿和父母同住在一幢公寓大楼里。
一向不安份的爱因斯坦不只是在学术的研究和对权威的挑战上,还表现在对感情的泛滥上,米列娃在生活中渐渐表现出了她家族遗传的精神分裂因子,她开始变得沉默寡言和抑郁,这个时候爱因斯坦又与从小和自己青梅竹马的堂姐爱尔莎重逢,看着这个比米列娃更加富态漂亮的德国女人,他的心再一次荡漾起来。
爱尔莎和她的二女儿玛戈特
五、第二段婚姻:共生互利
从柏林回到布拉格后的爱因斯坦,一直与爱尔莎保持着秘密地通信,爱尔莎调侃他怕老婆,爱因斯坦则要极力证明自己的大男子气概,两人的情书充满暧昧且富于挑衅的意味。
爱因斯坦曾一度想为了爱尔莎搬回柏林,只不过他暂时在柏林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但这样的心潮澎湃没过多久,爱因斯坦就冷静了下来,他写信想断了他们之间这种不正当的关系,同时,他又接到了苏黎世联邦工学院的邀请,爱因斯坦重返母校任教,这对米列娃来说,这是他们爱情开始的地方,她感到身心愉悦。
基于年轻有为的爱因斯坦在三十多岁就已经在学术上创下了如此多的成就,他此时已经成了世界名人,各地大学纷纷邀请他去讲演和任教,在去年从柏林探亲回来以后,爱因斯坦回归到了平静的生活里,教书、研究、思考、高产写论文、陪孩子,这样生活似乎已经非常完美了,然而爱因斯坦从来不安份,命运的安排对他也从来没有平静和停止,爱因斯坦再一次收到了爱尔莎的来信,还收到了柏林大学教授的邀请和成为普鲁士科学院的新增院士、物理研究所所长,他可以保留瑞士国籍的同时,获得德国国籍,而且报酬相当丰厚。
命运对爱因斯坦总是格外垂青,他是上帝的宠儿,也是天选之子。
面对德国如此诱人的条件,爱因斯坦并不欣喜,他觉得德国只不过是将他当成一个可以获奖下蛋的母鸡,而是否能够下蛋,他自己都不清楚。同时,爱因斯坦和米列娃都非常喜欢瑞士的人文环境,促使他接受柏林的邀请的巨大吸引力则是爱尔莎。
爱尔莎
在搬去柏林前,爱因斯坦就已经和米列娃分居了,他们各有各的房间,爱因斯坦对于工作的狂热,也让他避免了过多地与米列娃接触,在决定去柏林时,米列娃明显感到了焦虑,因为那里有一开始就不喜欢她的婆婆,还有爱因斯坦的整个家族亲戚。
虽然爱因斯坦和爱尔莎保持着地下情的关系,是在不破坏婚姻的基础之上,但爱尔莎并不这么想,她希望结束这种不正当的关系,也不想对自己的两个女儿造成不好的影响。
来到柏林以后,米列娃与一位数学教授有了暧昧的关系,爱因斯坦对这段关系非常清楚。米列娃的痛苦在于,爱因斯坦越成功,她的嫉妒就越深,更将自己个人理想的破灭,一定程度上归咎于爱因斯坦,她为爱情和这个家庭的付出,导致了她今天不如意的结局。
于是,她和爱因斯坦的关系越发僵持了,后来米列娃干脆搬去了她在柏林唯一的朋友家,两人正式分居,签下了一份分居协议,每年爱因斯坦付给米列娃基本工资的一半作为抚养费,米列娃则回到苏黎世和两个儿子一起生活。
在米列娃踏上火车离开的当天晚上,爱因斯坦放声大哭了一场,不知是对多年感情的告别,还是内心的释放,但第二天,爱因斯坦便去找母亲说了这个消息,母亲为他们的分开很是高兴,她反倒更加喜欢爱尔莎,包括爱尔莎的父母,只是有一点不太高兴,就是爱因斯坦给米列娃的扶养费似乎高了一点,这会影响自己女儿爱尔莎的利益。
爱因斯坦的儿子汉斯11岁那年,爱因斯坦写信准备在复活节时去苏黎世陪儿子度过这个假期,但他与米列娃一直在钱和假期安排上争论不休,最后导致爱因斯担干脆放弃了这次去苏黎世陪儿子的打算,转向陪爱尔莎和她的两个女儿去了波罗的海度假。
在波罗的海
儿子汉斯看到父亲对母亲的不友好,也写信告诉爱因斯坦,如果他对母亲不好的话,那我也不想跟你在一起。爱因斯坦怀疑这都是米列娃从中捣*,让儿子不与他亲近,甚至对他产生敌意。但后来爱因斯坦还是来瑞士看了儿子,在三个星期的时间里,米列娃只同意了两次他和儿子们相处的机会,但米列娃还是想借机修复与爱因斯坦的关系,爱因斯坦却不愿和她待在一起了。
无爱的时候,不管你做什么,都不能讨得欢欣,而相爱的时候,哪怕你的缺点,在情人眼里也有可爱之处,这就是男女之情的现实之处。
爱因斯坦一开始并未打算与米列娃离婚,即使分居后也不想再婚,因为婚姻对他来说非常痛苦,他只想一个人独居安静地研究物理学,在他和爱尔莎在一起后,他也是一个人独居在一幢租来的七间房的公寓里,那里他可以随心所欲地写论文,睡觉,思考问题。
爱因斯坦说:“我永远无法放弃独自生活的状态,那种幸福简直无以言表。”
但爱因斯坦想维持一生的不婚状态还是未如所愿,因为爱尔莎的父母给了他压力,他们不能让女儿就这么不明不白地跟着爱因斯坦,还对爱尔莎的两个女儿的名声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于是,爱因斯坦只能再次写信与米列娃商量尽快离婚的事情。
爱因斯坦愿意在金钱上多做出一些补偿,他说自己马上会转马克的现款过去,再每年马克的扶养费上多加至少马克,儿子们以后可以随时来柏林属于他自己的住所看他,因为即使他与爱尔莎结婚以后,他也不会放弃独居。但显然米列娃不同意儿子来柏林。
爱因斯坦去了苏黎世商讨离婚的细节,但却拒见米列娃,米列娃因压抑而心脏病发,爱因斯坦则认为,这只不过是米列娃装病的一种手段,汉斯写信请求爱因斯坦来看一下母亲米列娃,依然被爱因斯坦拒绝了,因为他实在害怕面对米列娃的激动情绪。
这次离婚以米列娃病倒陷入僵局,爱因斯坦只能妥协,暂时不再谈论离婚的事,此后爱因斯坦也因胃病的折磨几乎是卧床四年的时间,他与米列娃的小儿子爱德华因肺炎发烧住进了疗养院,爱尔莎一直在身边细致地照顾爱因斯坦。
在年,他与米列娃离婚的事情再一次被提出商讨,爱因斯坦又增加了离婚的补偿,将每年的抚养费提高到马克。爱因斯坦还大胆地预言,自己如果获得了诺贝尔奖,那么马克的奖金会都分给米列娃,相当于米列娃年收入的37倍,米列娃心动了,但同时也就如果没有获奖该怎么办的问题进行了商讨。
就这样,爱因斯坦和米列娃从大学时候开始的爱情,在短暂激情之后,痛苦地走过了20年时光,终于划上了遗憾的句号。
离婚后四个月,爱因斯坦和爱尔莎结婚,虽然这有悖于两年内不得再婚的常理,但他是一向不服从权威的爱因斯坦。
第二段婚姻中的两人经历过生活的搓磨,没有激情只有互生互利,从一开始,他们便各自拥有独立的卧室,爱尔莎更多地是充当了爱因斯坦的生活料理者,他们没有共同兴趣和共同语言,仅仅是一种生活伴侣,各取所需罢了。
六、荣誉和风流:一些奇事
年12月10日,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举行,而应该上台领奖的爱因斯坦却正在日本旅行,德国大使上台帮他领了奖,虽然这一项奖爱因斯坦已经等了10年,也发生了很多的争议,但终究不负众望,该来的都会来,这一年,爱因斯坦43岁。
这时,爱因斯坦带着爱尔莎正在进行他六个月的亚洲和以色列的巡游,他沿路演讲,获得了各国的热烈接待,场场爆满,也收获了丰厚的演讲报酬。
随着一战的结束,德国货币马克快速贬值,爱因斯坦陷入了汇率所引发的经济问题中,一条面包从最开始的1马克,涨到了马克,再涨到了10亿马克,爱因斯坦要支付用瑞士货币消费的前妻与两个儿子的抚养费越发艰难。
爱因斯坦获得的诺贝尔奖金,折合成当时的美元,比教授的年薪高十倍,他遵守当时离婚的承诺,将一部分钱寄给了米列娃,还有一部分汇入了美国账户,利息归米列娃所有,米列娃用这些钱在苏黎世买了三套房收租。
实际上,爱因斯坦在与米列娃结婚以后,他还和一位巴塞尔的女人写过暧昧的信,在与爱尔莎结婚没两年,爱因斯坦又爱上了他的秘书贝蒂,他甚至还想过让贝蒂搬来和他妻子一起住,或者是重新弄一套大房子,但后来这段感情不了了之。
在爱因斯坦50岁时,他们在柏林附近的卡普特买了一块地,建了房屋,花掉了他们大部分积蓄,但却异常开心,因为这里安静,环境优雅。
爱因斯坦骨子里的不安份不仅体现在他的学术研究上,也同样体现在了他的感情上。
搬到卡普特以后,爱因斯坦和几位名媛保持着暧昧的关系,还一度惹恼了爱尔莎,不再给爱因斯坦零花钱。爱因斯坦和这些名媛和有钱寡妇们一起看歌剧,在她们的别墅里弹钢琴,随帆船出游,乘小艇等等,爱尔莎清楚这一切,女儿也曾提醒过她要让爱因斯坦结束这些乱七八遭的关系,但爱因斯坦曾经明确地告诉过爱尔莎,一夫一妻并非男人和女人的天性。
爱尔莎除了忍受别无它法,因为她深爱着这个头顶聚满光环的男人,还有她需要的一切荣耀和体面。
爱尔莎的两个女儿
有关爱因斯坦的“滥情”还有一个未被证实的小故事,这是出自于爱尔莎的大女儿伊尔莎写给情人的一封信里所披露出来的,她说爱因斯坦在与母亲爱尔莎结婚前,对她也表示过爱慕,对于该娶谁的问题上,她很纠结,因为母亲等了这么长的时间不应该被她的女儿截获,但母亲却说如果爱因斯坦愿意娶伊尔莎的话,她也会替她高兴的,显然这是违心的话。在信的后面,伊尔莎说,爱因斯坦告诉她,如果不想为他生儿育女的话,那她就没必要嫁给他。
从信的内容可以看出,爱尔莎早就知道爱因斯坦的风流,她依然愿意嫁给她,就已经默许了他在感情上的不安份,婚后遇到的一切蝴蝶向她丈夫扑来,又有什么办法呢。伊尔莎后来嫁给了德国一家首席杂志社的主编。
在年的时候,爱因斯坦的秘书由贝蒂换成了杜卡斯,她成为了爱因斯坦余生中最重要的人,在爱尔莎与爱因斯坦结婚12年因心脏病和肾病去世以后,杜卡斯担起了照顾爱因斯坦晚年的责任,直到他76岁去世,杜卡斯也终生未嫁。
杜卡斯是爱尔莎亲自挑选的人,爱尔莎认识杜卡斯的姐姐,她经过了考察以后便直接让杜卡斯做了爱因斯坦的秘书,那一年,杜卡斯32岁。事实上,杜卡斯的确是一位得力的助手,她帮助爱因斯坦获得了精神上的闲暇时光,帮他挡住了很多的烦扰。
虽然有不少流言传出杜卡斯和爱因斯坦的不正当关系,但谁又知道呢?
七、他们的晚年:动荡与落幕
在晚年的时候,爱因斯坦与前妻米列娃的关系又恢复到了和谐的状态,他们不再敌视对方,甚至还邀请米列娃来柏林和他们一起同住,也会在出差时给米列娃买一些她喜欢的植物。
爱因斯坦的儿子汉斯后来考取了父母的同一所学校,苏黎世联邦工学院,攻读水利学,后来成为了一名水利工程师。但戏剧性的是,汉斯在大学的时候又走了他父亲爱因斯坦的老路,疯狂地爱上了一个姑娘,但爱因斯坦和米列娃也都不喜欢。
或许汉斯继承了父亲的固执,执意要和这位姑娘在一起,爱因斯坦只能提醒他不要有孩子,以防以后不好抽身,但汉斯毕竟不是爱因斯坦,他后来和这个姑娘结了婚,也有了孩子,两人一直相伴到老。爱因斯坦从最初的不接受,到汉斯结婚两年后,爱因斯坦接受了他的儿媳妇,觉得她比预想得要好很多。
他的第二个儿子爱德华在苏黎世大学学习医学,由于对弗洛伊德特别感兴趣,他打算以后做精神病学家,但后来自己却越发精神分裂,或许遗传了母亲家族的精神分裂史,爱德华像母亲米列娃一样有抑郁症,也遗传了父亲喜欢比自己大一些的女性,似乎爱德华身上遗传了父母的所有特点,他在大学时痛苦地结束了与一名比他大几岁的女人的爱情时,爱德华精神开始颓靡,虽然父母尽量开导他鼓励他,似乎并没有什么用,有一次他差点从窗户跳出去,被米列娃拦住了,之后,爱德华住进了苏黎世附近的一所精神病院。
年12月,53岁的爱因斯坦接受了美国加州大学的第三次邀请,他似乎有预感一样,在出发前让妻子爱尔莎再好好看一眼住所,也许再也不会回来了,这一次他们装了30件行李应付三个月的旅程。可就在爱因斯坦前往美国一个月的时间,希特勒当上了德国的总理。
爱因斯坦在柏林的公寓遭到了两次搜查,爱尔莎的大女儿和女婿逃到了荷兰,小女儿前往巴黎和丈夫会合,两天后,住所遭到了第三次搜查,同时,他们在卡普特的别墅也未能幸免,还有爱因斯坦最爱的小艇也被没收。这些举动让爱因斯坦决定再也不会回到德国,他将护照交给了布鲁塞尔的德国领事馆再次放弃德国国籍,又写了辞职信给德国的普鲁士科学院。
随后,爱因斯坦的名字上了纳粹暗杀的黑名单,价值美元,正在比利时的爱因斯坦受到了当地*府的重视,派了两名健壮的警官守卫在爱因斯坦租住的海滨小屋前。
米列娃听说了爱因斯坦和爱尔莎不能再回德国的消息后,邀请他们前来苏黎世与她一起同住,这让爱因斯坦又惊又喜,他去了苏黎世看望爱德华,然后前往牛津大学演讲,可连爱因斯坦都不知道,这一次竟是和前妻与爱德华的永别,此生他们再也未能团聚。
爱因斯坦的余生一直呆在美国的普林斯顿研究院工作,他过上了一种隐居的生活,一心钻研学术,在他55岁的时候,爱尔莎的女儿伊尔莎因患白血病去世,爱尔莎一夜苍老了许多,她将女儿的骨灰放在了一个密封袋中,然后缝在了枕头里,她要让女儿一直陪在她身边。不久,小女儿玛戈特与丈夫分居后来到了美国和他们一起同住。
年底,爱尔莎的生命也走到了终点,她因心脏病和肾病去世,爱因斯坦异常悲伤,他变得更加沉默不善交际了。
还好,爱因斯坦最喜爱的妹妹玛雅,没多久便搬来和他同住了,这时,爱尔莎的小女儿,爱因斯坦的秘书杜卡斯,还有妹妹玛雅,他们都陪在了爱因斯坦的身边,没多久,儿子汉斯也来了美国,爱因斯坦让他移民过来,于是33岁的汉斯在美国找了一份农业部研究土壤的工作,在工作第二年获得了美国国籍,带着妻儿移居美国。
汉斯的大儿子在6岁的时候死于白喉,这是一种急性的呼吸道传染病,由白候杆菌引发。米列娃只能在瑞士陪着那个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小儿子爱德华,但也越来越沮丧。
年10月1日,爱因斯坦带着他的秘书杜卡斯和他的继女玛戈特正式加入了美国国籍。
杜卡斯、玛戈特一起宣誓加入美国国籍
远在苏黎世的米列娃遭受了几次小的中风,身体和脾气都越来越坏,不只是因为儿子爱德华同他一样有精神分裂的问题,还有为儿子治病也花费了非常多的金钱。爱因斯坦当年获得诺贝尔的奖金有一部分存在纽约信托账户里的钱因经济大萧条也贬值了大半,米列娃又因投资失败不得不变卖当初买下的三套房。
米列娃在年再次中风中去世。爱因斯坦的妹妹玛雅于年6月中风去世。
爱因斯坦一直深受胃病的折磨,而且他的腹部发现了一个动脉瘤,在76岁那年,这个动脉瘤开始破裂,外科医生让爱因斯坦做手术切除,但他说,人为地延长生命是索然无味的。
爱因斯坦害怕在临终时遭受大出血带来的痛苦,医生说痛苦也许只有一分钟,也许是一个小时。但爱因斯坦却极为痛苦,每次痛苦时他都去睡觉,年4月18日的凌晨1点,爱因斯坦开始用德语小声嘟囔,不一会儿,动脉瘤破裂,一代科学巨星的生命陨落。他的床头还放着正在演算的方程和一些演讲稿和论文。他的相对论、量子纠缠、统一场论等等,都为这个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根据爱因斯坦的遗愿,当天下午便进行火化,未对外公布消息,只有12个亲密的人在场,然后将骨灰撒进了附近的特拉华河,只是为了避免自己最后的安息之地成为众人膜拜的场所。
特拉华河
实际上,爱因斯坦的遗体并没有完全火化,他在去世后的几个小时之内,医院的病理学家哈维对爱因斯坦做了解剖,将主要器官全部取走,最后还锯开了他的头骨,取走了爱因斯坦的大脑,并做了防腐处理。
爱因斯坦的儿子汉斯听说了这件事以后,打电话给哈维,但哈维说,这或许也是爱因斯坦的愿望,研究他的大脑也是有科学价值的,于是汉斯不情愿地同意了。
此后,医院的工作,将爱因斯坦的大脑做成了片显微切片,装在了两个广口瓶中,放在福特车的后备箱里,走到哪儿带到哪儿,但他并未获得什么研究结果,哈唯的生活从那会儿开始便陷入了颠沛流离,他不断地离婚,又不停地搬家,但却始终带着爱因斯坦的大脑随行,直到他坚守了43年以后,86岁的哈维才让医院取走。
八、完结
在后代对爱因斯坦的研究中发现,他的大脑生长的确优于普通人,但他取得人生高度最关键的却是他对于世界的好奇与洞察,还有他所一直追求的简单生活。
我们发现,几乎大部分有思想高度的名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于物质的极简和生活的质朴,事实证明,对物质要求越简单,精神世界越丰富,还有对自由的绝对向往和追求。
正如爱因斯坦说:“自由是创造性的源泉”。只有思想不被禁锢,才能放任天马行空,不被固有的权威所限制。
在这篇万字长文里,我写完了爱因斯坦的一生,也如同跟着他的经历走过了那个属于他的辉煌时代,虽然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爱因斯坦的传说,但都不可否认他带来的举世瞩目的成就。
爱因斯坦一生风流,从小就不服从权威的管教,正如他说的那句流传甚广的名言:“为了惩罚我对权威的蔑视,命运把我自己变成了一个权威。”
爱因斯坦还有两句话,我觉得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他对生命与人生意义的思考:
“我们必须记住,我们生存于一颗非常小的星球,也许某些更大的、更重要的星球可能是很善良、很幸福的。”
“老鼠的观察永远不会改变宇宙的状态”。
我们经常思考,人的一生究竟该怎么活才算是有价值的?财富权力,不过都是过眼烟云,争来的一时安逸与身份地位,也不过是这副躯壳短暂享用几十年,然后消失无痕,人的匆匆几十年,对于高山大树江河来说,又如弹指一挥间,或许正如朝生暮死的蜉蝣对于我们人的几十年一般短暂,那么,该如何去寻找生的意义呢?
爱因斯坦对儿子汉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或许可以总结这个问题:“数十年如一日地牺牲自我,追求一种非个人的目标,从而超越单纯的生存。”
或许,这正是伟人的共同价值观:无我、无有、空无的心灵存在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