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皮提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世界是寡言的矛盾的无解的,而你心诚血热始
TUhjnbcbe - 2023/10/15 16:13:00
北京中科白癜风专治白癜风 http://www.zherpaint.com/m/

该文摘自《人类的善意》一书的结语。这本书告诉读者,尽管新闻和现实中的确有些事情匪夷所思,但我们未必就能由此出发来概括全世界的现状。与其对人性感到悲观,不如忠实于自己的天性,光明正大地做事。

**************************************************************************

传说在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的前庭上刻着两个单词——这座寺庙是一个主要的朝圣地,游客们从古希腊的四面八方来到这里,寻找神的旨意。

一进门,朝圣者就会看到两个单词:GNOTHISEAUTON,意思是“认识你自己”。

全面考虑了心理学、生物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以及历史学的最新证据后,《人类的善意》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类几千年来一直都在错误的自我形象的指引下前行。多少年来,我们一直认为人类是自私的,每个人都是禽兽,甚至还要更坏。多少年来,我们一直认为文明只是一层极其脆弱的外壳,哪怕是一丁点儿挑衅也会把它撕裂。现在我们知道,这种人类观和对历史的看法,都是完全不现实的。

在后面的内容中,我试图向大家呈现一个新的世界。如果我们改变了对人性的看法,那么一个崭新的世界就在前面等着我们。而我可能只描述了新世界的一点皮毛。无论如何,如果我们相信大多数人都是正派的和善良的,一切都会变得不同。我们完全可以重新思考如何重塑我们的学校和监狱,重塑我们的企业和民主制度,重新思考我们的生活方式。

行文至此,我应该指出一点,那就是我不是一个推崇“自助”的人。如果你问我为什么,我的回答是,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自省太多、反思太少的时代。一个更好的世界不是从我开始,而是从我们所有人开始的,而且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构建不同的制度。给出另外个关于如何攀登事业高峰或寻找致富之路的建议,对我们没有任何帮助。

有一个朋友问我,写这本书是否改变了我对生活的看法。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一个人所持的关于人性的现实主义观点,一定会对他如何与他人互动产生重大影响。所以不管怎样,下面我想列举出自己的10条生活准则,它们都是基于我在过去几年里学到的东西得出的。

1.无法确定的时候,多往好处想。

这第一条准则是最难遵守的。在本书第3章中,我们看到人类早就进化出了沟通能力,但沟通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你说的话可能会被他人误解,或者别人可能会因为你的言行而感到滑稽可笑,又或者别人对你的恶意评论可能会像小道消息一样不胫而走。在每一段关系中,即便是建立在多年婚姻基础上的关系也一样,我们都会经常弄不清楚对方对自己的看法。

所以我们就会开始猜疑。比如,假设我怀疑我的某个同事不喜欢我。不管这是不是真的,我的行为肯定会因此而改变,但这对我们的关系没有任何帮助。在本书第1章中,我们看到人们身上存在着消极偏见。让人感到不愉快的言语会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甚至比10句恭维话加起来的印象还要深刻(坏的东西似乎影响更大,但是好的东西最终总能胜过坏的东西)。糟糕的是,当我们有所怀疑时,我们总是倾向于往坏处想。

与此同时,我们也是所谓的非对称反馈(asymmetricalfeedback)的受害者。大体上说,非对称反馈意味着,如果你错误地相信了某个人,那么真相迟早会浮出水面。你会发现,你最好的朋友在骗走你一生的积蓄之后已经逃往国外去了,或者买下那套看上去需要修缮的房子其实是一个好得令人难以置信的交易,又或者在使用了整整六个星期的健腹轮后,你仍然没有练出电视广告所承诺的六块腹肌。如果你太容易轻信别人,最终你肯定会发现这一点。

但是,如果你决定不信任任何人,你就永远不会知道你是不是做对了,因为你永远得不到任何反馈。假设你被一个有金色头发的荷兰人骗了,所以你发誓再也不相信来自荷兰的有金色头发的人了。在你的余生里,你会对所有的金发荷兰人产生怀疑,你将不再去面对一个简单的事实:大多数金发荷兰人都是相当正派的。

那么,当你对别人的意图产生怀疑时,你该怎么做呢?最现实的做法是往好处想,即假设他人是没有恶意的。通常情况下,这样做是合乎情理的,因为大多数人都是善意的。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才会有人真的试图欺骗你。而且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你的反应也很可能会产生非互补效应。请回想一下与抢劫犯共进晚餐的胡里奥·迪亚兹的例子吧。

但如果你最终还是被骗了,又该怎么办呢?心理学家玛利亚·康尼科娃(MariaKonnikova)在她那本关于职业骗子的引人入胜的书中谈到了这一点。你可能会认为她最主要的建议是时刻保持警惕。其实不是的。康尼科娃是研究欺诈和诈骗的权威专家,她得出了一个异乎寻常的结论。她说,更好的办法是接受你偶尔会被欺骗这个事实,这只是用来换取一生对他人的信任的一个小小的代价。

当我们对他人的信任被证明为错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感到羞愧。但是,如果你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你其实应该感到一点点自豪。更直接一些的说法是,如果你从来没有被别人骗过,那么你应该问问自己,你本身是否会信任别人。

2.考虑双赢的可能。

有一天,托马斯·霍布斯和一个朋友在伦敦闲逛,途中,霍布斯突然停下来给了一个乞丐一些钱。他的朋友很是惊讶。霍布斯经常说,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但他这样做又是为什么呢?这个哲学家没有看到霍布斯的行为的另一面——目睹乞丐所遭受的苦难让霍布斯感到不舒服,所以他给了乞丐几个硬币以便让自己感觉良好。因此,他的行为仍然是受私利驱使的。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一直在为一个问题而绞尽脑汁:人类身上是否存在纯粹的无私?说实话,关于纯粹的无私的整个辩论并不是我真正感兴趣的。你只需试着想象一下,如果你生活在一个这样的世界里,每当你做了一件好事,你都会有一种非常不舒服的感觉,那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地狱?

幸亏,一个极好的事实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做好事让人感觉良好的世界里。我们喜欢食物,是因为如果没有食物我们会饿死。我们喜欢性生活,是因为如果没有性行为,我们会灭绝。我们喜欢帮助别人,是因为如果没有彼此,我们就会慢慢枯萎调零。做好事通常让人感觉很好,是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件好事情。

可悲的是,至今仍然有无数的公司、学校和其他机构都是围绕着一个不真切的神话来运转的:相互竞争是人类的天性。特朗普在他的《特朗普传:激情创造梦想》(ThinkBigandKickAss)一书中建议:“什么是一桩好交易?你赢了,而不是对方赢了的交易就是好交易。你击败了对手,为自己赢得了更好的东西。”

但我认为恰恰相反。最好的交易是每个人都是赢家的交易。挪威那些监狱不好吗?它们更好、更人道,性价比更高。乔斯·德·布洛克在荷兰创办的居家护理机构呢?它以更低的成本提供了更高质量的服务,同时还支付了更多的报酬给员工,让员工和患者都很满意。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是赢家。

同样,大量关于宽恕的文献都强调,宽恕他人是符合我们自身的利益的。6宽恕不仅是一份礼物,它还是一笔好买卖,因为宽恕意味着不需要把精力浪费在反感和怨恨上。实际上,你可以通过宽恕使自己得到解放。“宽恕就是释放囚犯,”神学家刘易斯·斯孟迪斯(LewisSmedes)这样写道,“而且你会发现那个囚犯是你自己。”

3.多问问题。

世界历史上几乎每一种哲学的*金法则都是一样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金法则所包含的智慧,早在年前就被中国的思想家孔子阐述过了。它后来又出现在了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和柏拉图的哲学中,几个世纪后,这条法则又相继被编入了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典籍中。

如今,数以十亿计的父母仍然在对他们的孩子重复着这条*金法则。具体地说,它表现为两种类型:积极的劝告(“己所欲,施于人”)和消极的劝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些神经学家甚至认为,这个法则是人类数百万年进化历程的产物,已经被编码进了我们的大脑。

即便如此,我还是认为这条*金法则其实并不广泛适用。在本书第10章,我们看到同理心可能是一个不好的“向导”。一个众所周知的简单事实是,我们并不总是善于感知他人的需求。所有那些自以为有发言权的经理、首席执行官、记者和*策制定者,实际上都在剥夺别人的发言权。这就是为什么你很少在电视上看到对难民的采访。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民主和新闻基本上是“单行道”。而且,这还是福利国家有着家长式作风的原因。

我们最好还是从一个问题入手吧。让公民有发言权,就像阿雷格里港的参与式预算那样(见本书第15章);让员工直接管理自己的团队,就像让·弗朗索瓦·佐布里斯特的公司那样(见本书第13章);让孩子们学习自己想学的东西,就像在斯耶夫·德鲁蒙的学校那样(见本书第14章)……又会怎么样呢?

这里说的其实是人们熟悉的“*金法则”的一个变体,这个变体通常也被称为“白金法则”(PlatinumRule),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对它进行了很好的总结。他的建议是这样的:“不要因为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去对待别人。他们的品位可能与你不一样。”

4.收敛同理心,培养同情心。

白金法则不是要求人们有同理心,而是要求他们有同情心。要解释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得先让我来介绍一下佛教僧侣马蒂厄·里卡德(MatthieuRicard),他有着传奇般的控制自身大脑的能力。如果你对此有兴趣,也想像他那样,那么我只能说祝你好运了——他花了5万个小时才做到这一点。

不久前,神经科学家塔尼亚·辛格(TaniaSinger)邀请里卡德,让他在一个早晨接受了脑部扫描。10辛格想知道的是,当我们与他人感同身受时,我们的大脑会发生什么。更重要的是,她想知道是否还有其他选择。

为了提前做好准备,辛格让里卡德在接受扫描前一天晚上看了一部关于罗马尼亚一家孤儿院的纪录片。第二天,当辛格对里卡德的大脑进行扫描时,要求他回忆一下这些孤儿茫然无措的双眼、消瘦的四肢等。里卡德按照她的要求去做了,他尽他所能地想象着那些罗马尼亚孤儿的感受。

短短一个小时后,里卡德就疲惫不堪了。

这证明了同理心对我们的影响,它会让人筋疲力尽。在后来的一个实验中,辛格让一组志愿者闭上眼睛,花15分钟来唤起尽可能多的同理心,每天都做,坚持一星期。这也正是他们所能忍受的最长时间。一星期结束后,所有的参与者都变得更加悲观了。一位妇女说,当她后来在火车上看到其他乘客时,她所能看到的只有痛苦。

在请里卡德完成上面那场实验之后,辛格决定尝试一些不同的东西。她还是请这位高僧在扫描前想象一下罗马尼亚的孤儿,但这次不同的是,他不再需要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去进行想象。相反,她让他运用多年来不断完善的技能,从旁观者的视角去思考。于是,里卡德没有再想象着去分担那些孤儿的痛苦,而是集中精力唤起温暖、关心和爱护的感觉。他没有去亲自感受他们的苦难,而是让自己超脱于他们的苦难之外。

辛格马上就在她的监视器上看到了不同,因为这一次激活的脑区与上一次完全不同。同理心主要激活的是位于耳朵上方的“前脑岛”,但是现在,里卡德的纹状体和眶前额叶皮层被点亮了。

发生了什么?里卡德的这种新的感觉和视角就是我们所说的同情。而且,与同理心不同,同情心不会消耗我们的能量。这一次里卡德感觉好多了。这是因为同情心是更可控、更超脱、更有建设性的东西。这不是共享他人的痛苦,而是帮助你认识到它,并据此采取行动。不仅如此,同情心还会给我们注入能量,这正是我们去帮助他人时所需要的东西。

再举一个例子,假设你的孩子害怕黑暗。作为父母,你不会蜷缩在房间的一个角落里,和你的儿子或女儿一起哭泣(同理心)。相反,你会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并立即安慰他们(同情心)。

那么,我们都应该像里卡德那样开始冥想吗?我承认,在一开始这听起来对我来说有点抽象,但是有大量科学证据表明,冥想确实可以训练我们的同情心。大脑是一个可塑的器官。如果我们可以通过锻炼来保持身材,那么为什么不可以想办法锻炼我们的大脑呢?

5.试着理解他人。

说实话,我已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冥想了,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取得多大的进展。出于某种原因,总是会突然冒出一封电子邮件、一条Twitter或者一个视频(比如一只山羊在蹦床上跳跃),它们“要求”我立即予以

1
查看完整版本: 世界是寡言的矛盾的无解的,而你心诚血热始